“以前是副食品廠的工會主任,算是半造反派。”
(-?-;
怪不得什麼沒有就敢闖黑市。不缺物資還搶東西,更可惡了!
林驚語織完一隻袖子,舒了口氣,比劃道:“紡織廠好像想把買來的機器改成羊絨加工生産線,前段時間有單子要從下面公社拉羊毛上來。”
“改?”
“我猜他們拿不出錢買新機器,不過不一定是改蘇市那批,廠裡原本的也有可能。”也是,縣紡織廠一直不溫不火,按計劃提供縣城需要的布料當然做得到,但沒有特色,就平平無奇一廠。
“改天找人問問吧,不過影響不大,還不知道他們準備做成衣還是毛線,總歸都避不開要票。”
姜知年抽空去了趟紡織廠,看望劉春娟加了解情況,隻是她臉色不是很好,那種從内而外散發出的疲憊感,即便見到姜知年時滿臉高興也沒沖淡多少。
問也隻說孩子鬧人,加上工作任務重,難免難看。紡織廠确實在改羊絨生産線,但是不是很順利,鄭姐夫就是技術員之一,姜知年幫不上忙,隻能寬慰她,讓她有事别憋着。
大權哥五天後來銷了假,媳婦生了個女兒,他也算是兒女雙全,拎了一袋子水果糖散給大家。
姜知年跟林驚語去了趟市裡,逛街,林驚語的外婆快過生日,她想淘換點新鮮的。姜知年想起驢蛋,可憐小孩八月十五的生日,幾乎每年都趕上秋收,還好這個時候不興給小朋友過生日,不然一根雞腿就想打發他,得鬧成啥樣啊……
地區百貨大樓的東西是要比縣城種類多點,居然有賣電子元器件的,就是種類不多,姜知年十分驚奇,她買了幾種,想湊湊看能不能做個收音機。
拜托兩人幫她攢元件,她提着自費的毛線和肉回鄉,希望柳月娥看到前者能消氣,後者就當補償驢蛋了,為他的屁股。
不過這次主要是陳三叔傳信,村辦小學的通知正式下來了,她之前提的考核方式隊裡領導班子都同意,她要不忙就回去盯着。還有新知青裡有懂農業技術的,趕緊把那什麼大棚溫室之類的好好讨論整理出來,他們好做決定。
姜知年:真是任重而道遠,走路回村怪累的。
小學老師的選拔在10月26日舉行,星期天,正好是她回來第三天,文化課的題目不用她出,她隻根據後世教資考試出了些職業理念之類的素養題,又把教學設計和實施融合到面試裡,争取給考生們一次完整的體驗!
咳,最開始她就是随口一提,覺得單考文化考不出來一個人是不是适合當老師,誰知道她叔這麼把她的話放心上呢~
既然書記、大隊長都不嫌麻煩,對她來說也就是抄幾十份試卷的事啦,更何況還有陳立行、姜奶奶兩個長工。
這次招老師規定了報考學曆,硬性要求初中及以上,且不能與其他職務兼任。大隊裡符合要求的全來了,加上知青得有四十多人,一共招四個,另外内定兩人,一個是小灣村原先的老師,名崔定波,擔任校長,另一個——
是姜奶奶!
擔任學前班班主任,隻負責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啟蒙,不負責管學生。
這一點頗有争議,畢竟後一條多少帶點流氓屬性,但村裡說了,學前班不收錢,不放心可以不往學校送,不強制。
姜奶奶的工資也就每天8個工分,看着多,但她本來就有烈屬待遇,除人頭糧外,每年年底生産隊還會按平均工分給她折算糧食——姜知年就沒有了,誰叫她是撿來的,又選了姓姜呢。
所以算下來跟往年差不多,這樣一說反對的聲音也不是很大了。
像大壯、劉晗他們的家長還挺樂意的,畢竟這段時間自家小孩跟姜奶奶學習(玩)的效果有目共睹,會咬文嚼字了不說,還長了不少見識,就這樣,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姜奶奶順利入編。
崔校長似乎跟姜奶奶很熟悉,他來擔任評委時聽到這個消息,又知道前因後果,笑得見牙不見眼。
這個小老頭走路有點跛,頭發花白,來大隊時穿上了他最好的衣服——一件打着補丁的中山服,頭發梳得闆正,精神矍铄,拉着姜知年的手直呼“好,好”。
他跟公社的老師也很熟悉,初中校長見到他就疾走兩步,語氣裡帶着激動:“崔老哥,真是你,好久不見了……”
在他們交談的過程中,姜知年大概還原了一個故事。這位崔校長原先在小灣村給孩子們教書,當時環境簡陋,學生不是在院裡就是在一個窯洞裡上課,每天上學回來灰頭土臉,但升學率很高,不少學生考上初中。
當時大隊領導還不是陳三叔這波人,他們見此也準備正式申辦小學,公社同意并表示可以支援桌子闆凳,學校都建好了了,就是現在的知青點。隻是遇上鬧革命,村裡出了點事,前任大隊長被判勞改,書記、會計撤職,連當時的小窯洞也被一通打砸,辦學之事不了了之。
到今年,柳樹大隊再度辦學,不僅村裡人很重視,公社早早送來桌椅闆凳,老師們的激動更不必說。
就見齊校長拉着崔校長的手,淚眼婆娑:“好了,都好了,好得很,你有一個好學生……對對,我們都有好學生……”
姜知年:在說誰?不确定,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