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老師對這種選拔方式很感興趣,反正沒卷到自己身上。他們讨論起來,連姜知年寫來面試抽選的題目都一一看過,最後點評,很嚴謹,就該這樣。
公社的梁書記不知為什麼也來湊熱鬧,知道大多流程出自姜知年之手,好好誇了她一番,說她真是文武雙全,武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文能出題寫文章,又罵陳三叔不厚道,平常沒事都要吹三分,這回侄女的文章都選上人民日報了,他卻悄咪咪的。
陳三叔:我不造啊?
姜知年就沒想起來,當然也沒覺得是什麼大事,畢竟文章不是她主筆。村裡沒訂報紙,她本來想等幾期文章登完,等葉遙給她寄合訂本,再拿給陳三叔宣講的。
等等,人民日報?
姜知年也很錯愕,梁書記看她的表情不似作假,笑着點點她:“怎麼,不是你寫的稿子嗎?不記得了?”
她解釋了一番文章和葉遙和她的關系,因為沒有收到葉遙的來信,又沒訂報紙,所以不知道文章被轉載,從書記這裡得知這個消息她也很驚喜雲雲。
“好孩子,你們寫的東西很有警示意義,有責任有擔當,你叔沒教錯你……”
梁書記還想再誇誇她,不過看這叔侄倆都是懵懵的表情,笑笑搖着頭走了,又讓陳三叔回頭找他取報紙。
陳三叔反應過來,重重一掌拍在她肩頭,大笑着追領導去了。
姜知年還在思考葉遙是不是出了什麼事,連編輯回信都要給她抄送一份的人,怎麼會不來信呢?還是等這攤事搞完趕緊去封信問問吧。
上午考試一共考了兩個小時,一點前卷子已經閱了出來,除了主觀題由老師、村和公社領導評閱,文化課由姜知年帶着一群不參與考試的初中生對答案打分,選出十個人進入下午的面試環節,村裡的年輕人也很“争氣”,有四個進了複試。
楊君梅果不其然在第一輪就被刷下去,姜知年一點都不意外,她早就看清她的學渣本質,背個課文兩天都背不下來,救不了,這是真的救不了。
進面的知青有紀清瑜、李佩、鄒志強,新來的衛瑩,最早一批的韓其棟,還有……趙知節。姜知年看過他的答卷,卷面工整、字形圓潤,主觀題有理有據,連村民評價都不乏誇贊。
姜知年保留看法,後世一輪輪篩選照樣篩不出人渣,反正她确信自己是個好人(大霧)。
面試的内容需要抽選題目,留半個小時備課,然後試講,考官提問——包括一衆小學生在内的考官哦。
大人做結構化面試,小孩問教學内容相關的問題,還能看出面試人對學生的态度,姜知年為自己點贊,她真是個天才!
紀清瑜教案不錯,但講課方面不如李佩,衛瑩比鄒志強強點,講課更生動,韓其棟是表現最好的,趙知節……姜知年表示這不賴她,她都沒來得及使絆子,這貨上台就磕磕巴巴的。
四個村民最後選了魏雨晴,劉朝陽堂爺爺家的孫媳婦,以及陳晝——驢蛋堂哥,這兩人的表現跟衛瑩差不多,但潛規則大家心知肚明,江文斌和錢美華遺憾落選。
通知過最後的結果,又告知落選六人以後學校擴招會優先考慮他們,這場選拔便結束了。學校選址就在大隊部附近,考官們去看了砌土坯的場景,說笑一陣,便各自散了。
時間已經過了五點半,姜知年看看日頭覺得來不及,隻能等明天再去郵局了。
晚上的飯吃得她心不在焉,她都腦補到被人販子報複的階段了,所以陳三叔問她什麼都沒注意,隻“嗯嗯嗯”。睡覺前再想起來,卻發現根本沒有他說什麼的記憶,算了,重要的事他會揪着她再說一遍的。
第二天一早,她趕着郵局剛開門就去發電報,一個字七分!計費字數十個起算!“文上報信未到出事否”九個字就七毛,這錢花得她肉痛。
更肉痛的是她發完電報郵局工作人員看了眼她的名字說有她一封信……
正是葉遙寄來的,信裡說她堂弟葉邈下鄉就在紅衛公社,她托堂弟帶了東西,一直沒收到姜知年的回複,便問問她的情況,以及是不是堂弟出了事沒告訴他們,希望姜知年能幫忙查問。
姜知年仔細回想這批新知青的情況,葉?那個桀骜不馴、瞪眼看人的男生好像就叫葉邈。靠,這可真是個臭弟弟!
她憤而轉身,追加一封電報,“弟在本村,未找我”,又寫了信解釋了兩份電報的原因,委婉表達她弟弟可能有點欠揍。
氣沖沖回村找人,沒找到,先被陳三叔揪着耳朵拉去大隊。
知青陶耘是個腼腆的小男生,他父母都是省農科院的研究人員,他本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自然也對農業技術有所了解。
一早大隊長就叫他到大隊部,然後,姜知年久久不見人影,大隊長滿村找人,看着大隊長火冒三丈的樣子,本來有些緊張的他,神奇地放松了。
姜知年不确定這個年代有沒有大棚技術,也不清楚是否能生産塑料膜。現在有了一個懂行的,他介紹現在北方地區廣泛使用的是高1米,寬1.5到2米的小拱棚,大棚技術應該有,但不知道具體的。地膜覆蓋種菜的技術也早就有,他記得是一位趙姓教授的研究成果。
他覺得種反季蔬菜、溫室水果的想法,對柳樹大隊而言是個賺錢的好路子,所以在姜知年請求他幫忙聯系專家時爽快同意了,不僅如此,他還提出想要請假回家找資料。
陳三叔簽條子簽的利落,不過希望他能等一兩天,他想趁此機會,找幾個熟悉土地的村民一起去趟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