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邊界實驗室"裡斯本站的第一個項目在蛋撻香氣中誕生了。下午,更多的社區居民聞訊而來——面包師傅展示祖傳的烤爐,退休水手講述航海故事,年輕的法多歌手彈起吉他...小小的餐館很快擠不下,人群蔓延到小巷裡。
溫翎和俞瑾言分工合作:她拍攝人物和場景,收集視覺素材;他則組織大家分享故事,記錄口述曆史。莉娜穿梭其間,時而翻譯,時而補充細節,俨然成了項目的小協調員。
傍晚時分,人群散去後,溫翎發現相機儲存卡已經快滿了。她坐在餐館門口的石階上篩選照片,夕陽将整個阿爾法瑪染成金色。莉娜湊過來看她拍的照片,驚訝地指着其中一張:"這是我!我都不知道自己看起來這麼...認真。"
照片中的莉娜正專注地聽曾祖父講故事,陽光透過她蓬松的發絲,在臉上投下細碎的光影。
"因為你是個好聽衆,"溫翎微笑,"而好聽衆能聽到别人聽不到的東西。"
俞瑾言從餐館出來,手裡拿着卡瓦霍先生送的筆記本——泛黃的頁面上是老人年輕時記下的航海見聞和食譜,字迹已經褪色但依然清晰。
"寶藏,"他輕聲說,"比任何檔案館裡的資料都珍貴。"
莉娜突然跳起來:"我知道還有更多這樣的寶貝!瑪利亞奶奶有本相冊,喬金先生收藏老唱片..."她像陣風一樣跑下山坡,麻花辮在身後飛舞。
"我們可能需要延長裡斯本的行程,"俞瑾言看着女孩遠去的背影,"這裡的故事比預想的豐富得多。"
溫翎點點頭,鏡頭追随着莉娜消失在轉彎處的身影。她想起倫敦實驗室剛起步時的情景,同樣的熱情,不同的文化色彩。這才是"邊界"項目的真谛——不是複制粘貼模式,而是在每個地方發現獨特的生命脈絡。
夜幕降臨,阿爾法瑪的山坡上亮起點點燈火。餐館裡傳來法多歌手試音的吉他聲,憂傷的旋律在古老的石牆間回蕩。溫翎和俞瑾言慢慢走回鵝黃房子的路上,不斷有居民從窗戶探出頭來打招呼或邀請他們進去喝一杯。
"明天,"溫翎說,"我們得開始整理今天收集的材料,規劃展覽空間..."
"還要聯系印刷廠,"俞瑾言補充,"如果要做食譜書,需要專業的排版設計。"
但兩人都知道,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阿爾法瑪,故事會自己找上門來,就像莉娜和她的曾祖父那樣。而這正是社區工作最迷人的部分——永遠有意外驚喜等待發現。
鵝黃房子裡的燈光溫暖而明亮。溫翎打開窗戶,讓夜風帶着法多音樂和海鮮飯的香氣飄進來。她鋪開今天拍攝的照片,每一張都講述着一個關于時間、變遷和堅守的故事。而在桌子的另一端,俞瑾言正小心地翻閱卡瓦霍先生的筆記本,時而停下來記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