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斯本阿爾法瑪區的陽光比倫敦要熾烈得多。溫翎眯起眼睛,調整相機曝光參數,對準山坡上那棟漆成鵝黃色的老房子——"邊界實驗室"的第二個據點,由當地社區協會無償提供使用。
"小心台階,"一個清脆的聲音從身後傳來,"這些石子路有幾百歲了,滑得很。"
十二歲的莉娜像隻敏捷的山羊般跳上台階,她蜜色的皮膚上灑滿雀斑,兩條麻花辮在陽光下泛着金紅。作為社區派來的"小向導",她堅持要用"最真實的路線"帶溫翎和俞瑾言認識阿爾法瑪。
"我奶奶說,你們要在這裡做和倫敦一樣的'魔法屋'?"莉娜歪着頭問,同時靈巧地避讓一位端着洗衣籃的老婦人。
俞瑾言扶了扶被汗水滑落的眼鏡:"類似,但會更'裡斯本'一些。我們想記錄這個社區的故事。"
"那你們得先見見我的曾祖父,"莉娜宣布,"他102歲了,記得電車還沒通到這裡時的樣子。"
就這樣,在正式開展工作前,他們先被卷入阿爾法瑪的日常生活節奏中。莉娜帶着他們穿梭在迷宮般的陡峭小巷,介紹着看似普通的角落裡的故事:那家藍門面包店在獨裁時期是秘密集會點,這個轉角牆上的瓷磚畫是一位水手為思念的妻子而作,那棟粉紅色的小樓裡誕生過著名的法多歌手...
溫翎的相機忙個不停,不僅拍攝這些充滿曆史感的場景,更捕捉莉娜講述時生動的表情和手勢。俞瑾言則在小筆記本上速記,時不時用蹩腳的葡萄牙語向路過的老人求證細節。
中午時分,他們被帶到莉娜家的小餐館。狹窄的店面擠滿了熟客,空氣中彌漫着烤沙丁魚和大蒜的香氣。莉娜的曾祖父卡瓦霍先生坐在最裡面的專屬座位上,雖然駝背嚴重,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年輕人。
"倫敦人?"老人聽完介紹後哼了一聲,"1934年我去過那裡,冷得像冰箱,食物也難吃。"他揮舞着多節的手杖,"但你們要記錄阿爾法瑪的故事?這還不錯。"
接下來的兩小時,卡瓦霍先生用沙啞的嗓音帶他們穿越時空——從地震前的繁華,到獨裁時期的壓抑,再到如今旅遊業帶來的改變。溫翎悄悄按下錄音筆,同時抓拍老人說話時顫抖的手指和牆上泛黃的老照片。
"現在那些遊客,"卡瓦霍先生用手杖敲了敲地闆,"隻看到彩色的房子和法多音樂,卻不知道每塊瓷磚下面的血汗。"
莉娜端來一盤剛出爐的葡式蛋撻,驕傲地宣布:"我曾祖父的食譜,全裡斯本最好吃的!"
溫翎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和香滑的内餡在口中綻放,确實美味非凡。她突然有了主意:"我們可以做一個'味道的記憶'項目,收集社區老店的食譜和背後的故事。"
俞瑾言立刻領會:"配上照片和口述曆史,最後整理成一本社區食譜。"
"還要有音樂,"莉娜插嘴,"沒有法多的阿爾法瑪就像沒有鹽的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