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翎和俞瑾言相視一笑——這不正是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嗎?在現實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點。
輪到他們分享時,俞瑾言講述了"晨光之家"的故事,而溫翎則展示了幾張照片。村民們驚歎于這個遠在中國的項目,特别是看到小森的繪畫時。
"那個孩子,"老村長眯起眼睛,"他有特殊的眼睛,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
夜深了,他們被安排在一間由谷倉改造的客房裡。月光透過天窗灑落,溫翎躺在床上翻看這幾天拍攝的照片,俞瑾言則伏在窗邊的小桌上寫信——他堅持每天給"晨光之家"寫一張明信片。
"馬克回信了,"他突然說,"倫敦那邊希望我們延長行程,去參觀幾個社區藝術項目。"
溫翎坐起身:"你覺得呢?"
俞瑾言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我在想...也許我們可以考慮更長期的合作。"他轉向她,月光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輪廓,"倫敦藝術委員會提議設立一個'邊界基金',支持類似'晨光之家'的項目。"
溫翎沉默了片刻。這個提議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更多旅行,更多不确定性,但也可能是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不必現在決定,"俞瑾言輕聲補充,"隻是把它放在可能性清單上。"
溫翎下床走到窗邊,與他一起仰望高地的星空。這裡的光污染極少,銀河清晰可見,無數星辰像撒在黑色天鵝絨上的鑽石。
"記得我們第一次合作時,"她輕聲說,"你說我的作品太完美,缺少真實。"
俞瑾言點點頭:"而現在,你的鏡頭捕捉的真實正在改變世界。"
溫翎靠在他肩上,兩人靜靜享受着這難得的甯靜時刻。明天他們将前往更北的斯凱島,後天或許會因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或一個路人的建議而改變行程。這種不确定性曾經讓她焦慮,現在卻成了冒險的一部分。
清晨,他們告别村民繼續北上。老村長送給溫翎一小袋當地特制的顯影草藥("比你們城裡買的化學藥劑強多了!"),給俞瑾言則是一支用漂流木雕刻的鋼筆。
"給講故事的人,"老人眨眨眼,"和記錄故事的人。"
火車再次啟程,穿過連綿的群山和湖泊。溫翎翻看着這幾天的收獲——數百張照片,每一個都是時光的切片,記錄着這片土地上光影與生命的交織。而俞瑾言的筆記本上也寫滿了觀察和構思,有些将成為下一篇文章的素材,有些或許會孕育出新的項目。
"看,"俞瑾言突然指向窗外,"彩虹。"
一道完整的彩虹橫跨山谷,兩端恰好落在兩座古老的石橋上,宛如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通道。溫翎迅速舉起相機,同時感覺到俞瑾言的手輕輕搭在她肩上——這是他們共同見證的又一個邊界時刻,在現實與想象之間,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交融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