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方面有好消息,"俞瑾言翻到方案最後一頁,"社會福利基金會同意承擔三分之二的改造費用,剩餘部分由三家企業的CSR預算分攤。"
會議結束後,夕陽已經西斜。工人們陸續離開,工地暫時恢複了甯靜。溫翎和俞瑾言留在現場,檢查明天的拍攝計劃。
"三個月前,這裡還隻是一棟待拆的老房子。"溫翎環顧四周,腳手架在暮色中形成奇特的剪影,"現在它真的要變成一座'彩虹橋'了。"
俞瑾言收起筆記本,鏡片反射着最後一縷陽光:"有時候改變隻需要一個開始——有人看到價值,有人願意行動。"
他們并肩走出工地,影子在夕陽下融為一體。街燈次第亮起,為歸途鍍上溫暖的光暈。溫翎突然想起什麼,從包裡取出那張小森畫的"魔法開始的地方"。
"我想把這個作為《邊界》系列的封面,"她說,"配上你寫的那篇《在規則之外創造可能》。"
俞瑾言接過畫作,在路燈下仔細端詳:"小森會很高興的。"頓了頓,"周揚說可以做成一個專題連載,甚至可能出版成書。"
這個消息讓溫翎停下腳步。出版意味着更廣泛的影響,或許能啟發更多類似的項目。她看向俞瑾言,發現他眼中也有同樣的光芒——那種看到想法即将變成現實的興奮與期待。
回到工作室,他們立即着手整理資料。溫翎的照片鋪滿了整個工作台,俞瑾言的文稿堆在一旁。夜深了,但兩人都沒有倦意,反而因為項目的進展而精神振奮。
"這張放第一章,"溫翎選出一張小森在工地畫畫的照片,"然後是聽證會、林教授來訪、彩色玻璃安裝..."
俞瑾言在她的選擇基礎上調整順序,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叙事脈絡:"從沖突到共識,從保留到再生,最後到小森的'魔法'——完美的閉環。"
窗外,一輪滿月高懸,清冷的月光與工作室溫暖的燈光交融。溫翎泡了兩杯茶,遞給俞瑾言一杯。他們站在窗前,看着月光下的城市輪廓,各自想着這個意外開始的項目将走向何方。
"下個月初,"俞瑾言突然說,"倫敦有個關于藝術與社會創新的研讨會,他們邀請我們去分享這個案例。"
溫翎驚訝地轉頭:"你什麼時候申請的?"
"林教授推薦的。"他抿了一口茶,"她說這個項目正好契合'藝術驅動社會變革'的主題。"
溫翎望向牆上挂着的《歸巢》系列照片,又看看桌上攤開的《邊界》初稿,突然意識到他們的合作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攝影與評論,正在産生實實在在的社會影響。而這種影響力,或許比任何個人成就都更有價值。
夜深了,工作室的燈依然亮着。溫翎在電腦前篩選最後的照片,俞瑾言則伏案修改文稿。偶爾,他們的目光會在空中相遇,交換一個無需言語的微笑。在這安靜而充實的夜晚,彩虹橋的魔法正在從構想變為現實,從一個老宅的改造擴展為一種可能性的證明——在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總有連接與共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