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奶奶端來自制的桂花糕,香氣瞬間充滿了整個廚房:"你們年輕人有這麼多主意,我這老婆子都跟不上了。"
小森突然出現在門口,手裡拿着剛完成的畫——塔吊和舊宅并存的畫面,用色大膽而夢幻。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在兩個建築之間畫了一座彩虹橋,橋上站着幾個簡筆小人。
"這是..."溫翎驚訝地看着畫作。
"他想表達的是連接,"俞瑾言輕聲解釋,"新舊之間的橋梁。"
溫翎突然明白了什麼,迅速調整相機參數,對着小森的雙手和畫作拍下一組特寫。這雙能感知溫度與色彩的手,這個不言不語卻能用畫筆表達内心的孩子,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第三種方案"的最佳象征。
離開時已是黃昏。溫翎和俞瑾言并肩走在老城區的街道上,影子在夕陽下拖得很長。遠處工地的轟鳴聲已經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歸鳥的啼鳴。
"林教授答應幫忙起草專業方案,"俞瑾言說,"下周我們可以約城市規劃局的人再看一次。"
溫翎點點頭,突然停下腳步,指向西邊的天空:"看。"
夕陽将雲層染成了金紅色,而東邊已經升起的月亮則呈現出淡淡的藍。在這晝夜交替的時刻,光線呈現出一種奇妙的平衡,既不是純粹的白晝,也不是完全的夜晚,而是兩者之間的過渡與交融。
"就像我們的項目,"俞瑾言輕聲說,"不是單純的保留或拆除,而是在新舊之間找到平衡點。"
溫翎舉起相機,拍下這轉瞬即逝的光影。取景框中,她看到俞瑾言站在前景的剪影,背景是正在變化的天色和遠處的新舊建築。這個畫面完美诠釋了《邊界》的主題——對立面之間的張力與和諧。
回到工作室,他們立即投入工作。溫翎篩選今天的照片,俞瑾言則開始整理林教授的建議。牆上的計劃表已經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備注,但兩人都沒有疲憊的神色,反而因為看到項目逐漸成形而充滿幹勁。
"這張可以作為核心影像,"溫翎指着小森畫畫的那張照片,"配上你寫的關于'第三種方案'的文章,應該能打動更多人。"
俞瑾言湊近屏幕,呼吸輕輕拂過溫翎的耳際:"再加一句小森畫裡的隐喻——新舊之間需要橋梁,而不是壁壘。"
夜深了,城市的燈光一盞盞熄滅,但工作室的燈依然亮着。溫翎泡了兩杯咖啡,這次她記得俞瑾言的那杯不加糖。窗外,月亮已經升高,清冷的月光與工作室溫暖的燈光交融,在木地闆上投下模糊的光影邊界。
就像他們的項目,溫翎想,就像她和俞瑾言的關系——攝影師與評論家,感性與理性,捕捉瞬間與書寫永恒。看似對立的兩個世界,卻在某個看不見的點上完美融合,創造出比單獨存在更豐富的意義。
而這一切,都始于那個雨天,一個評論家走向一個攝影師的決定性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