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升山頂下降起初的一段過程,和骞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就算頭上的照明燈照着,也隻能看見彼此頭上微弱的光源,這些壓下來的黑糊糊的空氣中,包含了一百多種有害物質,其中包括固體塵埃,他們像失去重力一樣分散在四處,不升也不降,就盤旋在人的眼前。
而之前發現的那些光點,也一個都看不見。
原本這裡是沒有黑沉沉的東西的,因為那塊巨石和土壤的緊密結合,将這些有害物質隔絕在外。但承桑離發現這個地方已經有一段時間,趁着這個空隙,黑糊糊的空氣也逐漸将這裡占領,逐漸往下沉,所以和骞他們要克服的不僅是自身,還有時間。
這一段路他們走的非常的緩慢,而随着他們的照明燈的範圍逐漸擴大和清晰,和骞最先看見石壁上有一株不知名的開着白色花朵的植物,長在靠近洞底的石縫中,通體是水晶一樣的白色,筆直的長在哪裡。
和骞興奮之餘也沒有高語,隻是默默地越過它,互不打擾。
他不清楚這株植物會給他帶來什麼。
他隻是提醒着剩下的隊員,小心腳下,别踩着它們。
承桑随後也看到了這株植物,但也隻是小心地越過它。
直至下到坑洞底部,來到洞廳,他們原以為會看見些什麼,可是這裡什麼都沒有,
因為水流而形成的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像舊世界的蘇州園林裡的人造假山。
但他們依舊盡力克制着内心的激動和欣喜。
按照計劃,如果能安全下到坑底,需要給守在坑洞邊的秦樓發去信号彈。
秦樓将信号傳遞回了預備區,靜守在屏幕前的緩沖區的人比他們還激動,各個熱淚盈眶。
坑底依舊是一片空洞的黑暗,和骞一直用聯絡器提醒着大家注意腳下,他用檢測儀簡單地對這裡的空氣和環境進行測試,氧氣依舊稀薄,少量有害物質,但情況比那片焦土要好。
随着攜帶的紅外線測試儀器屏幕上顯示,逐漸将坑底的地貌勾勒出來,整個坑洞是一個下坡的趨勢,坡度較緩,石壁四面環繞将這裡團團圍住,密不透風,也暫時沒有發現其他出入口,然而這裡并沒有足夠多的土壤。
這與他們的想要的不太符合,因為那些光點全部消失了,直到現在下到坑底,一路上都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迹。
雖如此,但坑洞裡的一切都還是超過了他們預設。
和骞将其他人分散開來,交代注意事項後,就進行樣本采集,要想弄清楚這裡面為什麼會生長出植物,首先是要對這些植物進行采集分類。
采集樣本不需要将這些植物連根拔起,隻需要截取一小段即可,通過截取植物不同部位的樣本,就能得知這株植物基本的生存狀态,繼而推算出他的生長年齡,生長周期,和适應的環境。
一般來說,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最基本的三樣東西,環境溫度,光照,和水分。
但目前來說,隻有溫度這一項符合這些植物生長的要求,這個洞穴的平均溫度竟維持在十六度。
而光照就顯然是不可能了,大地本身一片荒蕪,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太陽,不是太陽沒有了,而是光線照射不進大地,空氣中密接的塵埃将光線阻擋在外,而神奇的是,雖然阻擋了光線,但這些太陽帶來的熱量依舊不減,那些塵埃被太陽光照射後,吸收了熱量,繼而向周圍散發。
就像永遠處于黑沉沉的陰天中。
但目前的情況來看,确實沒有任何水源的痕迹。
“也可能是地下水,”承桑說,“就像我們一樣,使用的是岩石縫隙的水。”
“有這個可能,”和骞翻開了幾塊石頭,試圖去找一找濕潤的土壤,“這裡離洞口至少六七百米,天坑形成的原因本身也就是因為地下水侵蝕岩石的一種結果。”
“這些植物能從石頭縫隙裡長出來,這下面就一定有支撐他們養分的東西。”承桑接着說,他也試圖去翻看那些散着的石塊,然而正當用手去碰的時候,和骞按住他的手,說,“别動。”
承桑将手拿開,将光照上去後發現,那塊石頭上有白色的印記。
“這是?”承桑用手指摸了一下,那個白色的印記很幹,仿佛在這裡過了很長時間,他的手指一碰,印記便分裂,然後像灰塵一樣簌簌掉落。
“這個,我好像在哪兒見過。”和骞說,他死死盯着僅剩的指甲蓋大小的白色痕迹,“好像是···糞便。”
“糞便?!”承桑聽見後馬上移開手指,非常嫌棄的咦了一聲,還責怪和骞為什麼不早點說出來,但和骞目不轉睛地看着那塊石頭。
承桑見他動也不動,問他怎麼了,随後他就聽見和骞問了他一個很傻的問題,“這些植物,能排洩麼?”
“···”承桑翻了一個白眼給他,但馬上他反應過來了,“你的意思是這片洞穴裡,除了植物,可能還有動物?!”
隻是現在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的糞便,因為時間過去太久,風化太嚴重。
對于這項新的發現,那些采集樣本的人很快就有了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留意是否還有更多的驚喜出現,即使隻是一坨風化成沙的糞便。
一個隊員在南側一個角落中發現了一根枯木,歪斜的插在石縫中,他用聯絡器呼叫和骞,聲音似是有些發抖,和骞心有預感,帶着期待靠近後發現,那根枯木斜插在石縫中的姿态是從上到下的,就像是有什麼力量,将折斷的枯木使勁往石縫裡杵,枯木倒沒有完全風化,依然還有一些完整的樹皮,而那些樹皮上,依附着一層東西,使得那片樹皮變得厚重。
和骞幾人用照明燈将那半個枯木四周找了個遍,依舊沒有找到其他東西,因為不清楚一層厚重的東西是什麼生物,隻是簡單地取了一小塊,放進要運回去的樣本箱。
他們本着不打擾的姿态繼續采集。
時間顯示下午五點十分。
和骞決定分散一批人先将目前采集到的樣本送回蟻村。
而剩下的人,則是要一直待在這裡,沒有必要情況,其餘人沒有勞心勞力的來回穿梭在這六百多米的懸崖峭壁上,他們有營養液支撐身體基本生命體征,一支營養液可以為一個180身高的成年男子提供10小時所需的基本能量,但他們仍需要克服生理性饑餓。
蟻村的作息時間非常規律,早中晚三點定時定點,即使到了另一個環境也依然改變不了生理性習慣,人在饑餓的狀态下很難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生理性的,所以和骞才會讓他們在休息中挨過這個時間。
等到了晚上九點,護送樣本的3人安全抵達地面,在安全界邊緣的補給站内進行人員交換,第一次護送樣本出去,和骞在他們中間挑了又挑,才選出了三個成熟穩重又跟他時間比較長的老隊員,“出去後,知道怎麼說嗎?”和骞把他們拉到升降繩旁邊,等他們系好繩子後問他們。
“知道,”三人紛紛回答。
将這裡的消息帶出去實則不難,難就難在要怎麼說。
和骞的想法也不難猜,這裡實際上沒有新鮮的土壤,而那些發光的點也全不見了,一開始他們隻是猜測黑霧遮蓋,但如今下到坑底也依舊不見蹤影。
但這是他們下來探索的主要原因。
而這第一批人回去後,過每一個要點處都會問他們,“怎麼樣,找到了嗎”
“怎麼樣,那些光點是什麼?”
如果他們回答沒有土壤,光點也消失了,全隊的士氣不僅會受到影響,還會讓蟻村的等着他們回家的人平白擔憂。
下到坑底的第三天第四天,送出去的樣本共計18個,大多數是真菌類的蘑菇屍體。
經過這三天的整理分類和對天坑底下的模拟建圖,和骞一行人發現它們的生長是有方向的。
真菌類的蘑菇屍體發現與枯木附近,四周峭壁上會有通體像水晶一樣的植物,他們都有獨特的生長環境和習性。
而之後在一個夾角處石壁上發現,有地衣的生活痕迹。但已經隻剩下屍體了。
“地衣一般不喜歡陽光,他們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複合體。”和骞指給承桑看,那塊石壁的夾角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方,和骞奇怪道,“但這類物種對空氣環境的要求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