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朝盤坐在屋頂上,單手撐着腦袋,看着屋下前庭裡那忙忙碌碌的一群人:
五六個仆從圍着一個穿着富貴、打扮精緻的婦人,正聽從着婦人的指使打點行裝;
另一邊,一個少女和一個嬷嬷則圍着個面容清秀的孩子,正替他侍弄着衣物與發飾。
那孩子安安靜靜坐在一個高腳闆凳上,任由人來回擺弄他的頭發和衣服,全程不哭不鬧,甚至沒有吭一聲。
人乖巧得有些過分,因此,再看向他那雙清澈見底的眼睛時,便覺得這個孩子從頭到腳透露出一絲憨氣。
那少女和嬷嬷手上不停,嘴裡也念叨個不止:
“禧兒啊,祝詞你可還記得?哎呀,還是把書帶上,你路上再多溫習幾遍。”
“少爺啊,見到大祭司的時候萬萬不可失禮啊!”
“去了神廟那裡,不要和别的孩子起了沖突啊,你這樣笨,肯定要吃虧的!”
……
這一頭碎碎念個不停,那邊的婦人也沒歇了口頭的叮囑:
“這套禮服不能這樣疊!”
“香草呢?還有福鈴和糕點!”
“上貢給神明的香燭要收拾到竹制的箱籠裡!”
……
洛朝在這群人的來回念叨、叮囑之中,大緻弄明白了目前的情況:
這是在預備送那孩子去神廟受洗,臨行前最後做些打點。
關于汐河流域的受洗習俗,洛朝也了解過一點:
每家每戶的孩子,約莫七、八歲的時候,都需送去附近的水神神廟,在神廟祭司的帶領下修習經文、祝詞等等祭祀相關事宜。
修習大概三個月後,神廟就會為孩子們舉辦結業儀式,這個儀式就被稱為“受洗”。
在汐河附近,長輩對孩子的受洗禮都是相當重視的,因而,受洗過程中的講究也多的很,在神廟修習的三個月内,從衣服吃食到言行舉止,都有很嚴格的規定。
若不慎違背了規則,就會被扣上不敬神明之罪,即便還是個孩子,也須視情節嚴重程度加以各種處罰。
但孩童在神廟修習時,父母長輩是不準跟随的,大戶人家也頂多隻能帶一兩個仆從過去。
而且,仆從隻能負責料理雜務,不能跟着孩子進入神廟,更不能幹擾受洗過程。
所以,每個孩子前往神廟受洗前,家中長輩都會對其千叮咛萬囑咐,生怕孩子行事間出了半分差錯,使神明發怒,降罪于家中。
而這家孩子的母親和阿姐還比尋常人家更多幾分擔憂焦慮,隻因為——
這孩子是個愚鈍的。
&&&
溯世書在洛朝神念内簌簌翻動,告知了他這樣一些事情:
這戶人家的主母姓尹,暫且稱之為尹氏,這尹氏眼前膝下隻有兩個孩子,但事實上,她已足足生了五胎。
目前膝下那兩個孩子,正是這對姐弟——
姐姐叫顧晏靈,寓意河清海晏、萬物生靈,是尹氏的第四胎;
弟弟叫顧崇禧,則是願他将來能德行崇高、喜樂安康,他是尹氏最小的孩子。
尹氏先頭的那三個孩子,也并非夭折了或病逝了,而是那三個孩子皆有靈根資質,或被修真氏族、或被修界門派,領去門中修行了。
一般而言,普通凡人的新生孩童裡,有修行資質的,僅千分之一,這千分之一裡,靈根品質上佳的,那就更少了。
而尹氏就稀奇了,她先頭生出的三個孩子,不僅都得了那千分之一福緣,而且靈根品質都在中品之上。
還要巧合的是,那三個孩子,都是女孩兒。
在這個世界裡,修行界并不如何在意孩童的男女分别,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隻要修為高,哪怕你是個無性别的畸形兒也不會有人看不起你。
但是,能修行的人到底是少數,千分之一的概率之低,讓大部分凡間的民衆們都不會希冀自家孩子能獲此機緣。
因此,當把目光從仙宮重閣裡落下,看進那芸芸如蟻的衆生裡,人們還是格外看重能繼承家業與香火的男兒。
所以,民間生孩子便有了粗略的等階之分——
第一等,自然是有靈根的孩子,且不論男女;第二等,是無靈根的普通男孩兒;第三等,才到那些普通女孩兒們。
因此,尹氏一連生下三個有靈根的女孩兒,在凡間,那簡直是可以轟動十裡八鄉的傳奇。
尹氏嫁進的人家——顧家,在當地也算是個旺族,且人丁興旺,各種嫡脈支脈分出的大房二房好幾房根本數不清。
而尹氏的丈夫,在整個顧家的地位一般,沒有什麼突出的能力,隻是靠着顧家的福蔭尋個清閑差事混吃等死罷了。
這不上不下的日子過得很叫尹氏怨怼,直到她一連生出那三個有仙緣的孩子,他們這一房的生活,竟大大改變了。
顧家的族老們将尹氏珍寶一樣供起來,分了他們上等的宅院、賜了他們伶俐的仆從,更有那些金銀珠寶、藥品補品……以舉族之底蘊,流水般送進來。
其實,尋常人家若走了運,生下個有靈根的孩子,也不至于如此興師動衆。
因為,那有仙緣的孩子一旦被送進了仙門世家或修行門派,便斷卻塵緣,等同于不再是他們的娃兒了。
更何況,道途慢慢,初具靈根代表不了任何東西,誰知道他或她,未來是直上長空、成聖成仙,還是在某個秘境的角落裡死得悄無聲息,自此道消人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