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長摟着麟子喝問:“你們想幹什麼?”
賴富貴說:“自然是迎您去我們府上。”說到這裡用袖子抹着眼淚:“我們老太君沒了,您和她是舊相識,想來是要見見她最後一面的。”
這話讓鄭道長一個字都不信,故人已經故去,留下一副馬上要腐爛的臭皮囊沒什麼可看的,對方也絕不是要迎自己和麟子去他們府上。她滿面怒容地說:“巧言令色!速速退去吧,我不是去你們府上的。”
賴富貴問:“您不是去我們府上是要去哪兒?”
藍婆婆不悅地說:“去哪兒要你管,這路是你們家修的?”
賴富貴身為國公府的大管家自然知道輕重,有些話是不能接的。連聲說:“不敢不敢,這路是皇上下令修的,人人都能過,老太君去哪兒奴才不敢問,隻是……”
他的目光再次放到了麟子身上,笑着說:“這位姐兒身子骨一向不好,還是少出來見人的好。”
被圍巾擋着半張臉的麟子瞪着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瞪了回去。
鄭道長反問:“這話是你說的還是你主子說的?我雖然老了也有幾分薄面,我也找親戚們問問,這孩子怎麼就不能出門了!榮國府可真厲害,管天管地,還管着人家能不能出門,好大的威風啊!”
一個奴仆,當街這麼嚣張跋扈可見平時就目中無人,鄭道長料準他現在不敢對自己怎麼樣,但是自己這靠山一倒,這豪門奴仆是真有法子料理麟子這個孤女。
賴富貴聽了立即跪下磕頭,腦袋磕在青石闆上,邊磕邊請罪,說自己不會說話,這事兒和主子無關,請鄭道長息怒,說話的時候額頭上鮮血四濺。
眼看着要血濺牛車,這時候有人路過,一個青年騎馬帶着随從來到了附近,放慢了速度,看到這場景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他對着鄭道長看了幾眼,立即停了馬翻身下來,詢問:“老夫人可是滁陽王府的鄭老太君?”
滁陽王是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的封号,郭子興和馬皇後的父親馬公交情很深,也是馬皇後的義父。
鄭道長是馬皇後的姨媽,早年嫁給一戶姓宋的人家,那時候兵荒馬亂,宋家有點家底,先是被流民洗劫了浮财,後來又被元朝貪官侵占家産。
在這短暫劇烈的變故中鄭道長先是受驚小産,接着丈夫和公爹小叔子等都死在了獄中,不到半年婆婆去世,妯娌們帶着各自的孩子也四散飄零。
那時候鄭道長孑然一身回到娘家居住,在娘家照顧馬皇後。馬皇後的母親也就是鄭道長的姐姐早亡,馬公也沒有續娶,而是四處結交豪傑,就把女兒放在嶽父家養育。
後來馬公得知郭子興起義反抗元朝立即趕去相見,兩人相談甚歡,就回來接女兒去投奔郭子興。鄭道長的父母想把小女兒再次發嫁,托馬公給鄭道長找個能依靠的人家成親,就讓鄭道長跟着馬公父女走了。
那時候郭子興的發妻大張氏剛剛去世,正在和小張氏議親,就主動提出要鄭道長做妾,郭子興當時是一方大帥,提起來也是一方豪傑,大家都看好他的前程,在姐夫的勸說下鄭道長同意做妾,進了郭府接着照顧馬皇後。馬公就和郭子興約定回老家起義,但是起義失敗被殺。消息傳來後,郭子興就收馬皇後為義女,名義上讓續娶的小張氏撫養,實際上還是鄭道長在照顧外甥女。
後來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嶄露頭角,郭子興就把馬皇後許配給了朱元璋。
再後來郭子興病逝留下二子一女,朱元璋接手了郭子興的勢力,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鬥不過朱元璋,因為讨伐朱元璋先後被殺。郭子興的遺孀小張氏生的女兒則成了朱元璋的妾室,是如今宮中的郭惠妃。郭家的女眷随着郭子興的死亡四處流散,鄭道長因為是馬皇後的姨媽且幫着照顧朱标他們平靜生活了一段時間。
但是朱元璋對郭家的人一直提防,對死去的郭子興一再追封,一路追封到了滁陽王,但是對郭家人下手毫不手軟,對郭子興的舊部不能收為己用的也在打壓,因為這事兒鄭道長和朱元璋在十多年前矛盾尖銳,最終以鄭道長出家作結尾。
雖然出家,但是一直侍奉她的藍婆婆等人的兒子都是朱元璋的侍衛,換句話說,鄭道長的一舉一動還都在朱元璋的監視中。
鄭道長聽到這青年說出“滁陽王府”就知道這也是個勳貴,甚至就是淮西勳貴的核心成員淮西二十四将的子侄。
鄭道長說:“我老眼昏花,不認得你,你是誰啊?”
青年彎腰作揖:“小子家父是魏國公,小子徐增壽。”
鄭道長點頭:“原來是徐達家的三小子。”
徐增壽立即笑容滿面:“沒想到老太君還記得小子。”
鄭道長笑着說:“要不是你自報家門我也不敢認,你和你小時候不一樣了,那時候你跟着你娘來我跟前,小小的一團,唉,過去好多年了。”
徐增壽的生母謝氏去世幾年了,說起母親來徐增壽隻能在心裡歎息一聲,這地方也不是叙舊的地方,他剛才是看着老婦人眼熟,加上這裡老的老小的小,和人劍拔弩張,他這才下馬問一問,此時立即轉移話題,問道:“您老人家怎麼在這裡?這些人是哪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