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一個被稱為“琵琶絕手”的人天下聞名。
十餘年間,他不斷有新的琵琶曲傳出,每一首皆可稱得上曠世名作。
就在數月前,第十三首曲子問世,“琵琶絕手”傳出話來,稱此曲之後,再無他作。
還将這十三首曲子編為一本集子,就叫《行旅十三絕》。
此消息一經傳出,登時鬧得沸沸揚揚,無數人有無數個疑問亟待解答。
但這位琵琶絕手鮮少露面,幾乎沒有人知道他長什麼樣,更不要說尋找他的蹤迹了。
*
除夕,京城,山間涼亭。
顧眇白衣素服坐在石凳上,手捧着琵琶望着眼前年年如一的梅花出神。
他又一次想起許文恪轉交的顧眇的信,上面說,他總是在這裡聽自己練琵琶。
那封信很長,足有十幾頁,事無巨細地寫了他從認識自己到決定返回為自己贖身的全部過程。
裡面有很多事情他甚至一點印象都沒有,許久以後,他才在記憶的夾縫裡尋到一點蛛絲馬迹。
如今,他又坐到這處涼亭,可那個會在山頭大石旁殷切望着自己的人卻再也不會出現了。
那日從竹筒系帶中取出拼湊的信,讀完裡面的内容後,他便吐血暈了過去。
再次醒來時,自己已經躺在床上。
短短百餘字的信他反複讀了幾個月,期間無數次想要再遊回去,卻都被許文恪阻攔,最後怕他逃走,幹脆就鎖在房間裡。
“我不管你要幹什麼,你的命是我兄弟給的,你必須替他活下去!”
許文恪惡狠狠地盯着他,目眦盡裂。
睐兒也不遑多讓,怒罵:“憑什麼?我問你他顧東望憑什麼讓我背上這麼重的擔子,他為什麼要去死,他為什麼不帶着我一起死,為什麼要留我一個人在世上!”
然後,許文恪就将那封長信丢在了他身上。
總有十幾日,他沒有再發瘋,而是将自己關在房子裡一聲不吭。
有那樣一個人殷切而長久地愛過自己,在自己未曾明确知道被束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計劃自己的逃離。
他舍了一條命,最後一刻留給自己的字句裡卻仍是小心翼翼。
他說,黃泉彼岸,花開燦爛,緩緩來尋。
昔年吳越王盼望妻子早日返回,去信之時卻隻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注1]”
顧眇在信末的的這十二字,分明存着期盼自己好好活着,又顧忌負擔太重的意味。
隐約間,睐兒仿佛能聽見那人魂魄附耳,柔聲慰藉。
五年後,海上風雲驟變,往日的太子卷土重來,揚言靖難。
又過了一年有餘,皇帝換了個人做,他們這些滞留在外的人紛紛回到故土。
睐兒一面将顧眇生前的畫作整理成冊,托付給許文恪盯着刻印出版,一面背着竹筒、捧了琵琶去了那十二張畫所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