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侯蟄蟲鹹俯
天甯節慶前,圖畫院放假3天,崔白他們也都領了牌子各自出宮去了。因是官家生辰,大家都早早準備了畫作以作生辰禮,據說王黼送官家的生辰禮是一個豪華精緻的寶石梅花盆景,金子鑄造的花盆,盆壁上錾刻的萬字地紋和“壽”字,梅花瓣所用紅寶石達200多粒,與碧綠的翡翠葉相稱托,與金盆輝映,加以湖石和花卉小景,堪稱永不凋零的金枝玉葉。
知命啥也沒畫,耍了個小聰明,給官家送了一桶結結實實的姜。那姜是她特意去郊外農戶那裡轉悠好半天精挑細選買下的,挑那大塊的看起來像層層疊疊的小山形狀的,放在桶裡,最上面壓了一張好看的書箋,上書:“一統江山”。老祖宗不是喜歡諧音梗嗎?“一桶姜山”諧音“一統江山”,徽宗對燕雲十六州一直耿耿于懷,而且之前有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流言,搞得官家一直風評不太好,這樣投其所好,應該算是個還不錯的生辰禮吧?
後來聽翠萼講起來,她才知道她的投機取巧有多寒酸。一個新晉的臣子給官家獻了一塊太湖石,超級巨大,造型神奇,這個人叫朱勔,還專門造了一艘巨艦将石頭運進了京城。官家一見果然大喜,但是賞賜給每一個裝卸工就有一隻金碗,無論其他,并且封這塊石頭為“盤古侯”。知命嗑瓜子的表情驚了又驚,直歎裝卸工還招不招聘了?現在去應聘還來不來得及?
據說,這是蔡京在杭州結交的一個朋友,當初他身為一個朝廷大員,還真就沒把一個南方土著放在眼裡。可是稍微接觸之後,連蔡京這樣的人物也立即服了。知命隐隐想着,這個人貌似也是北宋末期六賊之一。
一早王宗堯就派了人捎口信過來,之前答應她去看缂絲,今天帶她去。早早的從祝聖法會裡找個由頭脫身,王宗堯帶了知命看完缂絲偷溜出了宮。
宋滅後蜀得織錦工二百多人,擄掠回京,安置在绫錦院工作。後來,宋太祖不斷吸收江浙、川蜀、湖州織錦工匠,隊伍日漸壯大,形成了汴繡,又稱為官繡、宮廷繡。汴繡融會各派之長,水平登峰造極。崇甯四年,在宋徽宗的大力倡導下,文繡院正式成立,為刺繡專業的高等學院,類似今日職業技術學院。
出了文繡院,知命一臉滿足的回味着剛才那些絲絲繞繞各種金線、銀線,繡娘們柔軟靈巧的手上下翻飛、有條不紊的場面,心裡感歎穿越來還是值回票價的。以梭代筆,以絲作畫,根據圖案,變一色就要換一梭,織就的圖案看起來就像刀刻一樣。承空觀之如雕镂之像,16道工序,錯了一步就要重新來,不能修改。即便是熟練的缂絲繡娘一天隻能織幾厘米。一寸缂絲一寸金不是吹的。
知命歪了頭打量着王宗堯簡單回憶了一下,自從認識他,好像他穿的衣服都沒有重樣過,今天的衣服上也有缂絲的圖案花紋,啧啧,真是好看!知命忍不住用手摸了摸那觸感光滑、編織細膩的圖案。宋代官員薪金由料錢(即基本工資)、餐錢(即生活補貼)、衣賜(其他福利待遇,如淩、絹、羅、錦等)組成。這麼昂貴的布料,官家肯定不會賞賜給他的,就得靠富二代自己買,王宗堯這個家夥是得家裡多富有,才能應有盡有的穿!
“遍身绮羅者,不是養蠶人”。
王宗堯沒有動,停下腳步任由知命摸着袖口和胳膊,他大概也想不到知命一邊摸着他好看的袖子,一邊嫌棄他奢侈浪費。
正在認真的摸着那錦繡絲滑的面料,耳聽得不遠處一陣喧鬧,有大隊人馬過來了,前面有士兵鳴鑼開道,中間一駕頗為豪華的馬車被數十名重甲士兵簇擁着往前行進。
“那是誰的馬車?是不是比你爹出行還要威風上許多?”知命促狹的看着王宗堯。
王宗堯環抱着胳膊于胸前:“你連蔡相都不認識?”
“蔡京?那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蔡京?”知命不敢說出口來。
暗想這個在大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攪個不甯的人物就在那簾子裡,不知道長什麼樣子?從崇甯元年到宣和六年,這二十五年間,宋徽宗幾乎都用蔡京為相,期間雖說四起四落,但那也不過是宋徽宗借官怨民怨之機打壓他罷了。宋徽宗早已習慣蔡京幫他處理政務充盈國庫,他也許認為國庫充盈了,國家就強盛了,人民就安居樂業了,他就可以不用操心國事,可以安心搞他的書畫藝術,可以逛他的風月場所了。
想到這裡,知命心裡湧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她看着王宗堯的臉,想着北宋覆滅之後,這樣好看的一張臉會何去何從?可惜她學過的通史部分知識早就忘的差不多了,記不得王黼和他家眷的結局是什麼?
“都虞侯大人。”知命正想的認真,冷不防一個炸雷一樣的渾厚男中音似是從半空落了下來。知命吓了一大跳,松了袖子捂住耳朵。王宗堯摸了摸她頭發,以示安慰。“有時候都不知道你這人是膽子大還是膽子小?”
一隊行伍走在近前,為首的那個“炸雷”作揖給王宗堯。王宗堯笑了笑,抱拳:廂使大人、防隅官大人,二位别來無恙!
原來是火隅隊帶着潛火兵按例巡查,知命放眼望過去,一隊人馬裝備齊整,是正規軍。她想起來之前畫像贊那回事,他們是認識的,就識相的往後退了退,給了王宗堯眼神,示意去後面鋪子裡逛,王宗堯會意點了點頭應允,繼續笑着寒暄應酬。
潛火隊就是現代的消防員,廂使是宋代開封等地負責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員。當時,開封一帶火禁甚嚴,官府規定“将夜分必滅燭”,即到了半夜就要滅掉一切燭火,防止因人們熟睡而發生火災。如有人家要在後半夜燒化紙錢。必須事先告知當地廂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火隅隊主要任務是夜間巡邏,敦促居民按時熄滅油燈蠟燭等,消除火災隐患。為了及時發現火警,官府還在地勢高處建築了望火樓,樓上晝夜有人值班瞭望,樓下有防隅官屋數間,屯駐防隅軍百餘人,專門負責救火。各種消防器具齊全,一旦有民宅失火,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級全部出動,不勞百姓。
不到一刻鐘,王宗堯和廂使、防隅官說完話,道了别就晃悠着過來找到她。
天甯節慶和平時很不一樣,皇城正門宣德樓一直延伸向南這條長長的禦街。本來是皇帝趙官家的專屬通道。北宋前期平時就是菜市場。街道兩旁植樹種花,蓮荷桃李,五顔六色,一到了春夏之間,望之如繡。禦街盡頭的南熏門,正對着大内,夜晚将至,民間的豬肉販子數以萬計,從此經過入城,把大量的豬肉食品銷往汴梁各大夜市,供應首都居民生活食用。隻有十多個工作人員維持秩序,居然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無有亂行者,也沒有插隊現象。知命不愛逛鋪子,站在門口看着一車車豬肉,偶有生豬群混雜其中,遠遠的成群結隊從南熏門過來朱雀門這邊,禁不住看的出神,好壯觀的豬群!人多,消防自然就比平時警覺。怪不得消防對要來回的巡遊。
上次帶王宗堯去錫老頭家喝羊湯,王宗堯帶她去宜春院吃櫻桃煎。今天王宗堯帶她來看缂絲,她想着禮尚往來回請人家去吃點什麼。汴梁美食多奇妙,她來了這麼久都沒有逛全,老字号小吃非常多:京都著名小吃有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薛家羊飯、梅花鵝鴨、曹家從食、徐家瓠羹、鄭家油餅、王家奶酪、段家熝物、石逢巴子肉……
“你想吃什麼?我請你呀!”
“也行,鐵公雞難得拔毛,去阊阖門。”
王宗堯吹了聲口哨,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兩個大高個跟了過來,對着王宗堯作揖:“主人,馬車備好。”王宗堯拉了她鑽進車裡,兩個大個子駕着平頭車一路穿街走巷拐向西邊去了阊阖門。
知命餓的前胸貼後背,她以為能就近吃口飯呢!結果人家沒放過她這個大冤種,還專門開“豪車”過去吃,沒等到地方她估計先餓死了吧?知命摸了摸自己的“癟肚子”,忍不住吐槽:“王宗堯,一定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吃飯嗎?”
王宗堯閉目養神的懶懶回應:“去了你就知道了。”
廚師張手美開了個小飯店,位置就在阊阖門外。張手美家很會做買賣,顧客絡繹不絕,下了馬車,站在小飯店門口,感受到供不應求、人滿為患的場景,知命才理解為什麼王宗堯甯可餓肚子也要來吃上一口。小二殷勤的引他們入包廂,麻利的擦桌子倒水伺候着。王宗堯這種VIP大概率是永遠享受不到排隊的樂趣了。王宗堯搖了扇子,對小二說:“這位頭回來,你給介紹介紹。”
“好咧!得令王大官人。這位小官人,看着眉清目秀,耳圓如珠,明珠潮海、大富大貴之相啊!且聽我給您分說。咱們家“澆店”按需供應,按照時令節日出售相應食品,全京城咱們獨一份,專賣一種東西:元日正月初一,,賣元日脔(類似壇肉);人日(正月初七),賣六一菜;上元節(元宵節),賣油畫明珠油飯(類似蓋澆飯或炒飯);二月十五日(花朝節),賣涅盤兜(把主要食材加工成餡,以粉皮之類的包裹成士兵頭盔狀,蒸制而成,蘸醋食,比如魚兜子);寒食節(清明節前二日),賣冬淩粥(類似桃花粥);四月初八(浴佛節,佛祖生日),賣指天馂餡(介于包子和饅頭之間);重午(端午節),賣如意圓;伏日(農曆六月,三伏天總稱),賣綠荷包子;七夕(七月初七),賣摩睺羅飯;中元(七月十五,俗稱鬼節),賣盂蘭餅餡;中秋(八月十五),賣玩月羹(玩月即賞月,賞月之際,必食之);重陽節(九月初九),賣米錦糕……”小二的嘴像蹦豆子一樣快,口齒伶俐招人喜歡;知命聽得好玩又逗趣。這種現代的營銷模式沒想到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真是佩服。
“那我們今天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