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後次日,殿試策問答卷分為高低不同兩摞放置。
“勞煩諸公費心審閱各學生的卷子,拟出二三甲次序。”
首輔陸宣芳說完向各讀卷官行禮,後者亦恭敬回禮。
陸宣芳年過六十,相貌聲色敦厚和善,與想象中權臣形象相去甚遠,更像含饴弄孫怡然自樂的尋常老人。
但再看其周身氣度,官服加身自然得體,便有執掌權柄的氣勢了。
其他讀卷官行禮後移步去一側閱卷,隻留下内閣四人立于堂中。
内閣原有六人,戴黨失勢後陸黨獨大,戴瑤離開,另有兩位閣員不願全然受制于陸宣芳也辭去職位。
所以在賀既入閣前,閣内隻剩三人。
“這是會試前十名的卷子,我們先各自讀了,在心裡留個印象排好順序。”
陸宣芳說完,拿起桌案上剩下較低的那摞卷子,分發給其他三人。
通常閣員的話語權位次會依據入閣的先後順序、資曆排布,但陸宣芳首先卻把卷子給了賀既。
賀既也不推脫,垂眸接下。
“這個不錯,提出的富民舉措有道法自然的意思,增加财政、滿足國用的法子細想确實有施行可能,羅列各地民生數字也基本無誤,是個務根本的。”
說話的是閣員孟祿,浸淫官場多年,入閣後仍然執掌戶部事務。不算是陸黨,卻因為和陸宣芳關系不錯,此前也不時遭到彈劾。
但彈劾的人胡亂說,大家也當過場戲随便看。
都知道孟大人是隻修煉成型的狐狸,頭發胡子花白了還能堅持全勤,就算有些獨特癖好也無傷大雅,值得上疏罵的地方确實不多。
“是那個對軍隊整饬也洋洋灑灑寫了兩頁紙的嗎?确實有可取之處,至少紙上談兵說得不輸趙括了,隻是......”
陸黨另一中流砥柱,孫愈,說着把卷子遞給陸宣芳:“說話太不客氣,在座你我都成了營私之輩不說,還寫了秦地的事,用詞更是......”
陸宣芳說:“不怕筆下尖銳,要都是些泛泛而談的官樣文章才不好。
“記得豫卿考試那年字字珠玑、針砭時弊,看得我等羞愧不已,聖上歎為朝廷之幸欽定了狀元。”
接過卷子仔細看過,陸宣芳贊道:“确實是篇言之有物的好文章,而且巧了,這卷面字迹雖不甚出彩,結構運筆卻很有豫卿的風範啊。”
賀既放下手裡的卷子:“當時年少不知天高地厚,承蒙聖上擡愛。各位大人說的文章我也看過,義理通順,但文采稍遜色些。”
陸宣芳颔首:“如此,便放在第三位吧,究竟如何還待聖上定奪。”
......
“不必念了,呈上來。”瑞雲帝說。
侍立在皇帝一旁的内監捧起托盤,面向皇帝,低頭徐行至台階下。
賀既将方才誦讀的卷子放在盤内。
殿内極其安靜,隻有滴漏和紙張翻動的聲音。
“好啊,要不是被人指着鼻子罵一通,朕都不知道秦地受災已經到了‘舉國皆憂’的程度了,”
瑞雲帝看向庭下,“不是年年都有赈災嗎?”
孫愈瞥向陸宣芳,對方仍是一副忠厚老實的模樣
而管着戶部的孟祿也是面不改色:“啟禀陛下,自瑞雲十四年消息傳入京中,太倉庫和内帑合計撥款白銀120萬兩、運送赈災糧30萬石。”
“朕記得這兩年全國收入也才3000萬多點吧。”
“前年太倉收入近3300萬兩,去年約2800萬兩。”孟祿說。
“陸閣老覺得呢?”皇帝問。
陸宣芳起身行禮,思索後答道:“一兩銀子可買兩石糧食,特殊時期保一人一年口糧還是可以的。
“秦地本身有留存,陛下又下旨讓其他地方收容流民。當地報告受災群衆200萬,赈濟銀糧下去地方不至于十分寬裕,但應是不至于出大問題。”
瑞雲帝:“閣老果然體恤民情,賬都很清楚嘛。就是不知道這120萬兩白銀、30萬石糧食到百姓手上究竟有多少,200萬的受災數字又是否屬實?”
一般災害發生後,地方官員要統計受災情況并層層上報至戶部,戶部再派員勘實并拟定赈災規模。
于是孟祿又上前回話:“前年和去年年初報災後,戶部都下去看過了,有些許出入,但總體是差不多的。”
瑞雲帝抓住關鍵字眼:“去年年初到現在一次也沒報過?”
排除中央的問題,那就是......
孫愈連忙上前跪下:“陛下!地方絕不敢瞞報大災情況啊。”
“你的意思是,這份内閣親自拟定的第三名的卷子盡是胡言亂語喽。”皇帝冷笑。
“這......”孫愈語塞。
陸宣芳:“瞞報是大罪,地方應不至于這般糊塗,更何況還有禦史盡職監察。
“天災難渡、赈災需要時間,百姓不通當地情況,又難知陛下和朝廷的作為與苦心,部分人容易心生惶恐。
“這篇文章将百姓所憂所想上達天聽,用詞銳利,卻不掩其忠君報國之志。”
聽了陸宣芳的話,皇帝不作回複,而是對安靜站在最後的賀既說:“豫卿呢,也說說。”
賀既聞言上前,越過還跪在地上的孫愈,站到陸宣芳旁邊。
“盡如陸閣老所言,瞞報概率不大,考生也确實敢言。但概率不大并非沒有可能,敢言也需得有根據。
“既然兩方都是忠于陛下的,其中或許另有隐情,可遣人探查。若果真有人欺瞞,緻使天災人怒,也可一并解決。”
“好啊,這秦地旱災拖了兩年,再搞下去朕都要下罪己诏了,确實該派人過去看看,”皇帝面色稍霁,“别跪着了,都說說,派誰下去好?”
賀既說:“都察院職責所在,可使前往。”
孫愈不樂意了:“禦史之前也沒少去啊。”
賀既被怼了,依然神情冷淡。而孟祿和陸宣芳二人則直接垂袖不言。
殿内再次安靜下來,孫愈發現瑞雲帝對于其餘衆人的沉默并無不悅,于是也默默收斂咄咄逼人的架勢。
“既然各位愛卿沒有合适的人選,朕倒是有個想法。”
瑞雲帝把卷子扔回盤裡,内監又舉着呈到内閣衆人面前。
“就讓這個你們都屬意的探花郎去吧。”
......
内閣退下後,殿内隻有皇帝、司禮監掌印太監豐泰和其他幾個内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