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嬴政說,他不會再幫什麼忙。
不過他也沒忘記自己之前和扶蘇說過他不會回答扶蘇太多的問題這種話。
可是話雖如此,他沒忘自己的真正目的。
他不是為了幫嬴政或者扶蘇,而是他自己想要看點其他的變化。
說一不二隻是為他自己的目的服務的手段,并非是他所追求的終點。
事情的核心不能搞錯了。
想通了這一點,伯益還是決定對他們多透點事情。
伯益的臉上露出了些許幸災樂禍的神情:“要說和楚國如今所崇信的神明……我會說東皇太一的可能性很大。”
無論是“皇”還是“帝”,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都是對神的稱呼,隻不過在伯益眼中也就那樣了。
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再到現在的東皇太一,以後還會再來一個玉皇大帝。
就算是天帝這類角色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會褪色。
很多神的壽命實際上也不如人們所幻想中的那麼漫長。
人類喜新厭舊的速度快到令人發指。
快到那些神明根本活不到人們所賦予他們的那個預計壽命。
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成為了曆史的塵埃。
“如果真要說有什麼比較适合你們去談查一下的節點,不如選擇一百六十三年後。”伯益對他們說道,“那個時間,皇帝祭祀東皇太一,甚至這種祭祀逐漸地轉變成了一種習俗。”
雖然秦國并不信奉東皇太一,可是東皇太一這個名字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熟悉的。
屈原在楚國的官場中或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一生未能實現自己的志向,最後選擇投江自殺;可是在文學成就上,别說是幾百年後了,就算是幾千年後,他依然是能夠被人銘記的傳奇。
“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锵鳴兮琳琅……”《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的描繪帶着一股飄然欲仙之感。
這樣文章足以讓東皇太一藐視所謂的昊天上帝、皇天上帝之類的角色,這可是值得反複品味誦讀的好文章。
扶蘇并不奇怪百年之後還有人崇拜東皇太一,隻是皇帝祭祀東皇太一?
這就有點奇怪了。
百年之内應該還是在秦朝,為什麼皇帝會選擇信仰東皇太一?
秦國傳統的信仰應該是四帝的角色,而當年比較迷信的惠文王的《詛楚文》中請求對楚國降下災厄的神明也是皇天上帝。
東皇太一和秦國之間實在是有點不熟了。
東皇太一是楚國那邊的信仰,這一百六十年會讓信仰的對象完全轉移嗎?
以古觀之,似乎并不會變得這麼快吧?
扶蘇想到李賀之前對他的怪異态度,忍不住産生了一個疑問:難道說未來的他沒有成為秦二世?是楚女所生的孩子繼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