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是有瘾的。
嬴政熟悉自己的幾個兒子。
就算以親生父親的濾鏡,他也覺得他們沒一個手段能超過嬴政自己的。
嬴政之前還思考過自己對“二世而亡”的命運更改了多少,但是看伯益之前的反應,他就懷疑怕是毫無動搖。
至少自己的兒子的狀況都是按照預言的方向發展。
有時候嬴政自己都會做出錯誤選擇,他們要是選擇繼續征戰,一旦平衡不好收入和支出的平衡,那麼天下恐怕會再次陷入動蕩。
所以他的繼任者最好還是選擇休養生息,性格稍微仁善一點。
扶蘇的确是個好選擇。
他在“保持自我意識”和“聽嬴政的話”之間保持着一個相對不錯的平衡。
不會在嬴政去世之後被人勸着放棄嬴政所堅持的各種基礎制度,也足夠有主見去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個新的方向,更何況他都敢怼嬴政,如果嬴政去世之後六國遺民不老實的話,他也有手段把他們都鎮壓下去。
如果真的是扶蘇能繼位的話,一切都不會那麼糟糕。
嬴政想,扶蘇是突發惡疾去世了嗎?
“如果是将闾,那也不至于到那種程度。”嬴政繼續好像自言自語一般地說,但是注意力其實一直放在伯益身上。
如果說除了扶蘇之外,還有誰對扶蘇有一定的威脅的話,嬴政會說将闾。
但是将闾的确比不過扶蘇。
他身子骨有點弱,完全比不上扶蘇能加班——這對嬴政來說很重要。
不過這也不算是嬴政把他列為次選的理由。
主要還是将闾太表裡不一了。
他想要裝作是一個完美的公子,但是他自己心裡有時候都瞧不上自己的行為。
不過将闾雖然打心底裡未必會多贊成什麼仁善,不過他覺得這如果是嬴政想要的,他就會努力裝出來。他看出來了嬴政似乎格外欣賞扶蘇,所以他也會模仿扶蘇的一些行為。
可是他本質并非如此,他的想法又多,有時候還在迎合嬴政和普世道德标準中搖擺不定,嬴政覺得他很多事做不成就是因為這種糾結。
如果當初嬴政派将闾去找七歲的自己,而七歲的自己向将闾發出敲伯益悶棍的邀請,将闾肯定會一邊不想做違背嬴政意願的事情,一邊又糾結做這種事是不是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嬴政對他道德的評價。
反正糾結扭捏得要命,不像扶蘇說幹就幹了。
他真的很好面子。
好面子到即使想給扶蘇下絆子,又因為怕嬴政看出來、怕自己的下屬覺得他行事不夠磊落,屢屢放棄這些計劃。
嬴政看他那糾結得樣子有時候都想幫他坑一下扶蘇了。
反正大兒子抗折騰,以将闾的糾結又不敢給扶蘇造成太大的傷害,就算他幫了也沒什麼事。
這事僅停留在嬴政的想法階段。
主要是他這個每天忙活一堆事的人真的很看不慣将闾這種頻繁撤回的行為。
不過将闾雖然在仁善、決斷之事上比不過扶蘇,而且本質有點涼薄陰暗,但是就是因為太好面子了,所以就算做皇帝也不會做得差到會把大秦搞得二世而亡的地步。
将闾的腦子擺在那裡,不會離譜到哪的。
伯益的臉上沒有什麼波動。
嬴政的心裡一沉。
他的兒女衆多,但是除了扶蘇、将闾之外就是喬松這種太有個性的比較有競争力,毫無責任感的喬松說不定真的能擺出二世而亡,嬴政以喬松不聽訓的經驗來看,喬松真的能狠得下心這麼做。
可是喬松根本就不會接這燙手山芋。
他本就是指望自己同父同母的長兄扶蘇養他一輩子的,他偶爾打打輔助提供一下技術支持就可以了。
就算扶蘇死了,那他也可以選别的能力還不錯的兄弟,反正不是必須他上。
總不能全死了吧?
想到這裡,嬴政腦子裡其實有個最爛的選擇。
“胡亥。”嬴政的語氣平得好像是什麼自動念稿的程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