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聞楚安插在宮中最重要的幾個人基本都已經被他們清理了,即便是還剩下一些,那在這樣宮規至上的情況下,這些人要麼被揪出來,要麼就是認清局勢,好好做人。
這一番訓誡之下,這些管事們自然也都收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沒有人敢仗着自己做了個内官而招搖過市了,甚至他們這些管事的日子要比普通的宮人們更加艱難。下頭的人一旦有什麼問題,他們都得擔責。
新科進士的授官就在内宮掌事塵埃落定的第二日,對于大多數的官員們而言,進宮接受授官的這一天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踏進這皇宮了。很多官員直到年老辭官的那一天,官職都沒能升上五品。
殿試結束之後,很多人就有猜測,這次的授官會不會和大家殿試寫的内容有關,若是寫了去吏部,那就優先安排到吏部。
而實際情況是,确實和殿試寫的内容有關,但并不是自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的。若是寫得好,也正好有合适的空缺,才有機會能夠被錄取。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若是僅憑幾個毫無經驗的考生就能道出一個衙門的問題,那豈不是顯得原來的官員們都是吃幹飯的?
新科進士二十人,能留在都城的都寥寥無幾,大多數還是會被安排到各地區做地方官員,基本都是八品的官級。曆年科舉一般也都是這樣,二甲進士為正八品、從八品,三甲同進士授九品官職,隻有前三名的一甲才有機會獲得七品甚至六品的官職。
東淩國開國以來,也就僅有三人是授官時就得到了正六品的官職的,還是因為這三人不僅自身才學出衆,還是身負功勳的世家子弟。
授官是按照排名,倒序開始授官的,因此探花、榜眼和狀元的授官會留到最後。
今年的探花也是一甲中唯一的官宦子弟,宗人府宗人令的小兒子萬斯年,父子倆長得十分相像,但性格截然不同。萬斯年一眼就看得出是個活潑的性子,寫出來的文章也很是跳脫,是所有人中唯一自創了一個新衙門的。
為此宗人令萬大人還向小皇帝告了罪,希望能給兒子安排一個沉穩些的去處。
萬斯年最後被安排去了國子監做國子監博士,原本蘇太師和鄭尚書都提議讓他也去翰林院的,但是小皇帝卻覺得讓這樣的人去國子監,說不定能給國子監的學子們帶去一點變化。
榜眼也是一名寒門學子,授翰林院檢讨一職,和探花一樣都是從七品。
最讓人沒有想到的,恐怕是狀元梁子秋了。所有人都覺得,給狀元一定是最好的官職,卻沒想到最後竟是個正七品的縣令,而且去的還是靠近邊塞的茫城澧縣。
然而梁子秋卻絲毫沒有難過,甚至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無比恭敬的行禮接旨:“微臣接旨,叩謝陛下恩典。”
小皇帝也難得和顔悅色:“你殿試時既然寫了想要做一個地方官,那孤自然願意成全你的心願。澧縣臨近邊塞,百姓生活艱苦,希望你如你的文章中那樣,真心實意的為百姓做實事。”
“臣必不負陛下信任!”梁子秋又重重叩首。
宣讀完了這些新科進士的官職,最後就是晉王的去處了。
小皇帝也已經和很多人聊過了此事,大家都對這個安排十分滿意。“另外,晉王的差事也該定下來了,這段時間晉王也在各部學習,孤已經想好了晉王的官職了。正好前陣子兵部郎中罷了官,兵部少一個郎中也是增加了不少工作,孤覺得就讓晉王接任兵部武庫司郎中一職。”
這個安排直接斷了聞黨的機會,他們就算想再安排一個自己人也不可能了。
況且兵部要職出過事,誰也不敢随便舉薦其他人,讓晉王替補是所有人都能滿意的結果。
若是如今是先太子繼位,晉王絕不可能碰任何兵權相關的事,即便是先太子做保也一定會引來所有人反對。但現在陛下是九歲的三皇子,如果他們不信任這位晉王殿下,那又能相信誰呢?
況且不僅是小皇帝,太後姜宛亦和她身後的姜家、蘇太師、甚至長公主身後的謝家都選擇信任晉王,其他人又有什麼理由還去懷疑晉王會不會有異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