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航拍了拍他的肩膀,嘴角微微上揚:“好,有這股勁頭就行。記住了,這可是個技術活,别太着急,慢慢學。”
第二天一早,顧清塵來到新的工作區域。他的設備已經從簡單的激光切割機,換成了更為複雜的多功能加工台。這種機器集合了切割、焊接、精密打孔等多項功能,但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完成許多關鍵步驟。顧清塵的任務是加工B型動力核心的冷卻艙殼體——一個碗狀的金屬組件,負責包裹動力核心的冷卻液管道,确保其在極端溫度下運行穩定。
“新手的話,每天目标是完成20個冷卻艙殼體。”負責指導他的師傅王伯說道,“别看數量少,但每一個都得符合标準,否則直接報廢,獎金可就沒了。”
冷卻艙殼體的加工涉及多個步驟:首先要将金屬片固定在加工台上,用切割刀具切割成弧形,然後通過多點焊接工藝将邊緣接合,最後進行内部打孔,确保冷卻液管道能夠順利安裝。
顧清塵站在加工台前,目光在操作界面和金屬片之間來回掃動。他深吸一口氣,開啟了第一輪嘗試。切割過程相對順利,但到了焊接環節,他因為手法不夠熟練,焊接點的熔合不夠均勻,導緻殼體邊緣出現了微小裂痕。
“返工!”檢測台發出刺耳的警報聲,将他的成品直接退回。
顧清塵皺起眉頭,卻并未氣餒。他走到一旁,翻看操作手冊,同時請教王伯焊接時的手法問題。王伯看他态度認真,耐心地講解了焊接溫度和時間的配合技巧。
“你精神力強,手上要更穩一些,動作慢點,别急。”王伯說。
在反複練習和調整中,顧清塵的技術逐漸提升。到了第四天,他不僅能順利完成20個冷卻艙殼體,還能額外多加工5到6個。每個冷卻艙殼體的計件獎金是10星币,這意味着他的日收入從之前的260星币,直接漲到了360星币以上。
這種變化讓顧清塵興奮不已。他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更加深入地學習動力核心相關的技術知識,不斷琢磨如何進一步提高效率和質量。
半個月後,顧清塵在新的崗位上已經遊刃有餘。他每天平均能加工出30個合格的冷卻艙殼體,比基本任務量多出整整50%。他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廠裡的優秀工人榜單上,成為同事們議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