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太子率先奏報:“父皇,昨日收到邊關急報,大胡軍隊逼近永州,永州主将蔡桐被圍困,兒臣已命七弟率軍從永濟趕去支援。大胡屢屢冒犯邊境,為彰顯我大江國威,兒臣請命願晉國公率十萬大軍前去支援永州,還請父皇應允。”
“陛下,臣怎麼聽說是因為蔡桐貪功冒進,這才深陷險境的?”齊國公悠悠開口道。
齊國公和晉國公恩怨由來已久。齊國公早就不滿他們穎州蔡氏,不滿他們仗着太子與皇後,行事嚣張跋扈,而太子又對他們多有包庇,因此齊國公每每聽到與晉國公相關的奏報,就會忍不住地插上一句,杠上一杠。
齊國公不待太子開口,便勸阻承道帝,道:“陛下,戰争勞民傷财,十二年前因晉國公戰敗,我們損失慘重,近年來百姓休養生息,如今國力才勉強恢複,實在是不宜再戰啊陛下!”
太子微微側身,回頭不滿地瞥了一眼齊國公,旋即慷慨激昂繼續說道:“正是因為如今國力恢複,才更應該打上這一仗,眼下正是我們立威的時候。讓周邊諸國好好看着,我們已不是十二年前的大江了!”
齊國公情緒激動道:“十二年前,老晉國公也是這樣的說辭,那一仗本可大挫胡人,揚大江之國威,可晉國公卻無故戰敗,十萬大軍死傷慘重,胡人更是一路南下、直指京師,四皇子還被迫成了質子,實乃大江之辱,難道太子殿下非要十二年前的景象重新上演一番才肯罷休嗎?”
齊國公在朝為官幾十載,怎麼會不知當年老晉國公心中所想,還不是因為四皇子聰明而太子愚鈍,陛下又常說四皇子最像他,皇後和晉國公擔心陛下會易儲改立,這才整了戰敗這麼一出,為的不就是斷了陛下立四皇子為儲的心思嗎?
齊國公說罷冷哼一聲,當年皇後和貴妃同時有孕,若不是皇後使了些手段,先于貴妃一步提前誕下皇子,眼前的太子還指不定是誰當呢。
太子被齊國公氣得說不出話來,隻指着齊國公怒喝一聲:“你!”
二皇子劉仲站了出來力挺齊國公,道:“父皇,齊國公雖言辭有些激烈,但所言句句屬實。”
劉仲知道承道帝一直想讓四皇子回來,但找不到合适的時機,故而此時站出來,既可拉攏齊國公,又能給承道帝遞台階,何樂而不為呢?
朝上衆人齊刷刷地看向二皇子,他們誰也沒想到二皇子會在此時出來支持齊國公,就連齊國公他自己也沒想到。
劉仲感受到了衆人的目光,繼續道:“若此時進攻大胡,四弟在大胡做質子,豈會好過?父皇向來慈愛,又怎願見到兒孫受苦?”
劉仲這句話一下子将太子派系的衆人都架了起來,若他們此時再站出來反對,豈不是對陛下不滿?
更何況四皇子劉茂在大胡做質子已有十二年。十二年前四皇子在國家危難之際做了質子,此後承道帝常覺對貴妃多有虧欠,因此承道帝近些年來多偏寵貴妃,更是多次想讓四皇子回來。隻是苦于沒有合适的理由,因此每每提及便多被太子太傅所阻攔。
再者,承道帝苦心經營二十餘年,為的就是收回權利鞏固皇權,方便自己後續啟用賢能之人,推動改革,以便能強盛大江。
可如今太子監國,太子背後是穎州蔡氏,朝中衆人便紛紛都倒向了太子,他這個皇帝也是徒有其名罷了,許多事都做不了主。可他畢竟還是皇帝,太子也未曾登基,這要置他這個皇帝于何地?
是時候該扶持一個能與太子相制衡的皇子了,免得這群世家大族的人都忘了誰才是大江朝的君。
如今這麼好的機會放在面前,承道帝又怎會放過,承道帝忙抓住機會道:“二皇子和齊國公所言極是,邊陲安定不過才數十載,實在是不宜再起戰事。”
太子籌備這一戰許久,大胡屢屢進犯,好不容易有了借口能與大胡大戰,收複失地,太子自然不肯放棄,着急道:“父皇——”
承道帝出手制止了太子,随即就下了決定:“七皇子率兵救出蔡桐,解了永州、永濟城的危機即可,不可傷了大江與大胡的和氣。”
劉仲見太子還欲開口勸說,高呼道:“父皇英明!”
齊國公及其黨羽見狀也齊齊高呼:“陛下英明!”
太子無奈,隻得作罷,想着待會下朝後與永安公主和英王一同面見父皇,再勸說父皇發兵永州。
劉仲見太子吃癟,心中暗自得意,太子殿下,還有更大的驚喜在等着您呢。
下朝後,齊國公環顧四周,見無人注意他,于是趁着人流攢動,快速靠近劉仲,開門見山地問道:“二殿下從不過問政務,怎麼今日會幫着老臣?”
劉仲風輕雲淡笑道:“本宮身為父皇的孩子,自然想的是為君分憂、為父盡孝,本宮做這些也不過是為了讓父皇開心。”劉仲說罷,便告别了齊國公。
齊國公看着二皇子的背影,摸着胡須思忖着,一個從小不被承道帝認可的皇子,不知會使些什麼手段來争取寵愛,幸而當時讓他的妹妹——啟盛帝的張淑妃救下了二皇子,現在有了他的摻和,局勢開始變得有趣起來了。
劉安聽說了早朝的事,便來東華宮找劉元,待屏退宮人後,便開口問道:“聽說今日早朝,太子被父皇駁了出兵的請求?”
劉元病歪歪地靠在榻上,擡頭看了一眼劉安後繼續翻看着手上的書,不急不緩道:“我今日都沒出門,怎麼會知道早朝上發生了什麼事?”
劉元放下手中的書,看向劉安道:“昨日不是告訴過你,少摻和嗎?”
劉安聽劉元這般說,無奈歎了口氣,隻怕四弟回京後又免不了一場腥風血雨,她身為父皇長女,衆皇子的大姐姐,自然是不願意看到弟弟們為了皇位争得頭破血流,傷了一家人的和氣,可眼下又别無他法。
正說着,太子來到了東華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