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照燒滋烤鳗魚披薩。
不過紀之國甯甯用的是“意式”而非“日式”。這讓所有人感到好奇。鳗魚作為日本料理中常出現的魚類,具有鮮甜濃稠的滋味。在披薩這種料理形式傳入日本後,鳗魚與披薩的融合便組合為最經典的日式披薩。
水原冬美将披薩夾起來,和前面其他披薩相比,切成段的鳗魚分量極大,去骨切開後鋪滿披薩餅皮。厚重的照燒汁在烤箱高溫中,融入到餅皮與芝士當中,成為極為出衆的粘合劑,雙雙疊加在一起,光厚度就比其他學生多了一層。
“她隻選用中間的鳗魚段,不愧是紀之國。”一色慧僅僅是看,便看出紀之國甯甯的巧思。
與他這個略微叛逆的天才不同,紀之國甯甯深受日式文化影像,具有傳統花道思想,此時餅皮上,鳗魚形成一圈外圈,其中點綴了秋葵等蔬果,每一圈都用不同顔色勾住,形成一副視覺上由深到淺的享受。
若論料理之顔色,紀之國甯甯當為這一場披薩研修中的狀元!
測試完披薩的餅底,水原冬美開始品嘗這道不同凡響的意大利式鳗魚披薩。
“等一下。”紀之國甯甯出口道:“您可以從卷邊開始吃。”
水原冬美看着紀之國甯甯,接受了她的提議。她輕輕地咬一口,酥脆的餅皮邊中一股鮮香湧動,類似芝士的粘稠液體緩緩流淌入咽喉,水原冬美細細一嗦,其中細密的土豆泥徹底綻放開來。
一魚兩吃!
這在料理界十分常見,特别是肉料理舞台上,一物多吃更是作為經典烹饪課題出現。鳗魚作為魚料理中肉質細膩,廣受好評的一種,自然也有經典的吃法。比較常見的一魚兩吃,将鳗魚尾巴拿去做盤龍,腹部去骨做照燒,最大程度發揮出鳗魚各部分肉質的優勢。
紀之國甯甯順其道而行之,她将腹部魚肉作為披薩的主要素材,将邊角料下鍋煮出濃厚的魚湯,去除魚骨殘渣後,混合土豆泥及各種香料,填充到披薩卷邊中。
水原冬美眼睛一亮,她意識到自己可能會迎來一場不同口味的盛宴。紀之國甯甯的設計好不掩蓋她的野心,作為廚師,不同的吃法也會導緻口味前後發生變化。
她咬下第二口,厚實的鳗魚肉伴随濃厚的芝士在口腔中翻滾。水原冬美收緊牙關。鳗魚表面經過兩次烤制,變得酥脆無比,柔軟的芝士層破皮後,形成奶黃色的汪洋大海,溫和廣闊的味覺中,鳗魚肉所吸收的照燒汁慢慢釋放出自己的滋味。
水原冬美沒有忘記自己的“意式”要求。
她皺了皺眉。
照燒汁。太過明顯的日式料理元素。這種醬汁因味道醇厚,光澤亮感明媚,猶如太陽般耀眼,獲“照燒汁”的名稱。如果紀之國甯甯隻是這種水平,水原冬美肯定要因為風味大相徑庭的原因,給對方不及格的分數。
下一秒,濃厚的番茄味從鳗魚中冒出,醇厚中帶着一絲酸甜,反而極大的沖淡了日式口感。
有點像是意大利經典的番茄肉醬……水原冬美心中盤算。不過和番茄肉醬不同,肉被替換為鳗魚,而番茄則用醬汁調和。對方也是為了獨創性費盡心思,使用不同的替換手法。
水原冬美道:“手法很像是傳統的薩登納拉披薩,為了保留鳗魚的風味,将醬汁和配料上下了功夫。”
對方絕對是借鑒了這道傳統意大利披薩的手法。隻因這是意大利披薩中比較經典的魚肉為主披薩,多數使用鳀魚,配合了洋蔥、大蒜、黑橄榄。面餅也會比常見的意大利披薩更厚一些。水原冬美自己在制作時,會根據情況,适度添加奶酪,配合大衆口感做出調整。
她願意給紀之國甯甯一個通過的分數。
前提是,對方真的有很好的保留意大利風味,将日式與意大利風味融合在一起。水原冬美咬下第三口,蔬菜的甜味與奶香混合在一起,雖然不是最質樸的意大利風味,但地中海氣候下甜蜜作物的口感騙不了人。
“15分!”
這是目前得到的最高分。如果乾十字文拿不出更加有趣新奇的披薩,紀之國甯甯将在“獨創性”上占據鳌頭。
所有人将目光落在乾十字文的披薩料理上。有電飯煲的體積做掩蓋,他們始終都無法窺看乾十字文披薩的全貌。
“紀之國,恭喜。”一色慧道:“拿到十五分。”
“我知道。”紀之國甯甯推高眼鏡,冷峻地說道:“一色,這不是你擅長的料理。”
一色慧苦笑道:“這和是否擅長沒有關系。”
“論天賦,你比我強太多了。”紀之國甯甯絕不相信一色慧隻有這種水準,她見識過這個男孩的本領,也見識過他的随性,明白不到緊要關頭,他鮮少用處自己全部力氣。
“不要再繼續了。”紀之國甯甯苦口婆心道:“早點搬出那件宿舍,和那些孩子們住在一起,你怎麼可能争奪十傑。”她眼神瞄向乾十字文,平靜地闡述事實,“他是不是不會做披薩。”
一色慧冒出兩滴冷汗,幾乎可以想到紀之國甯甯的内心戲,還想幫乾十字文解釋兩句。一股焦味從乾十字文的料理台上傳來。
乾十字文不動聲色将披薩鏟出鍋,安靜地放在盤子上,好像那股味道從始至終都不存在。
“哈哈哈哈哈。”睿山枝津也忍不住大笑,“你燒焦了?”
其餘學生被點燃般哄堂大笑,笑得最開心的便是那些退學者。隻要知曉自己不是最後一名,他們的心多多少少會好過一些,借此蒼涼的笑聲嘲笑乾十字文,“沒事,沒事,反正都要走了。”
“給遠月留下傳說噗哈哈哈哈也是很厲害的。”
“不會吧,難道你沒有學過做披薩嗎?很簡單,隻要打開社交平台搜索披薩哈哈哈,你真的沒有做過披薩嗎?”
乾十字文将披薩端到水原冬美面前,誠實地回應道:“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