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君臣們都肅立不語,他們凝望着天幕,一臉的沉重,萦繞在他們周邊的氣氛沉悶又壓抑,許久都沒人動。
跟他們不同的是在田間勞作、在修長城、在修皇陵的黔首,黔首們看到暴秦被推翻了,眼間驟然亮了起來,如劃過的火柴,倒映出眼底深處閃着的火苗,秦二世被推翻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他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是不是就不要服這麼重的徭役了?
是不是就不用擔心随時都會被官吏們殺死?
也不用因為交繁重的稅而搞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天幕像是猜到他們的想法似的,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子嬰投降後沒多久,項羽就進入鹹陽。】
【胡亥不是好東西,項羽也不是什麼好鳥,他在鹹陽什麼正事都沒幹,盡搞破壞了。】
【先是焚燒宮殿。】
【當時秦朝的宮室很多,有兩百多處,據說秦始皇當時每滅一個國家,就讓人把那個國家的宮殿畫下來,然後在鹹陽一比一原樣建造。而這些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建築群卻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大火燒了三個月都沒滅。】
【除了建築,還有無數的文書古籍也在這次燒毀中湮滅,緻使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經過“焚書坑儒”的打擊後又迎來了毀滅性的燒毀,使得無數的珍品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上,真就是一點人事都不做!】
*
從天幕出現以來,她态度一直都挺平和的,一直到現在說到文書古籍她的話語才帶了厭惡。
曆朝曆代的聰明人一下領悟到她的意思。
—
明。
剛編修完《永樂大典》的朱棣聽到天幕上傳來的話,馬上吩咐左右,“《永樂大典》再謄抄一份藏到文淵閣。”
他要聽仙人的話,好好保存文物古籍。
&
【既然說到書籍,就順便說一下“焚書坑儒”吧。】
【後世的人一說到秦始皇第一反應就是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再一個就是“焚書坑儒”,這也是他的黑點之一,然而事實卻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焚書、坑儒。】
【兩件事的背景分别在始皇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
【三十四年,在一次宴會上,淳于越又跟秦始皇說分封制不能廢,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則辦事是要壞事的。但是他也不想想,周朝衰落難道是因為沒有按照周禮嗎辦事嗎?還不是因為諸侯國強大了,周天子式微,造成強枝弱幹的局面,跟規則沒關系。】
【曆朝曆代一直都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就算你是天子也一樣。】
—
唐朝。
乾甯元年(公元894年)。
因為李茂貞和王行瑜都想把李晔搶到自己地盤上,正争的熱鬧時,王行趁機作亂,長安城亂,李晔驚恐下逃出長安躲進終南山。
一行人惶惶不安,猛然聽天幕這麼說,李晔心有戚戚,又氣又怒又委屈,天子當成他這樣真是窩囊!
他憤憤的甩了下馬鞭,下令,“即刻讓李克用發兵征讨王行瑜。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
【李斯是郡縣制忠誠的擁趸者,見淳于越這麼說,他馬上反駁回去。并敏銳的捕捉到,在郡縣制實行了幾年後還有人提分封制,這必然跟讀書人的堅持、傳播有關,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不利于秦朝統治。】
【他想的也沒錯,意識形态不一樣确實會影響統治,會給國家帶來危害。】
【李斯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奏疏,奏疏裡提議除《秦記》以外的史書通通燒毀,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讨論《詩》,《書》的人要殺頭,以古非今的人,滅族。官吏知情不報的同罪。保存醫藥,蔔筮和農書這一類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于是浩浩蕩蕩的焚書行動開始了。】
【這就是焚書的由來。】
**
始皇帝點頭,如果現在一樣的事提早到他面前,他也還是會做出一樣的舉動。
他也相信,李斯一定會支持他的想法和行動。
可是,偏偏是跟他這麼志同道合的李斯背叛了他。
&
【那麼秦始皇到底有沒有把書全燒了呢?沒有,至少沒有全燒,比起燒,秦始皇當時更多的是把書收集上來由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
【史書上有記載,蕭何進入鹹陽城後,他最先做的事是沒收了丞相、禦史們所藏的圖書律令,之後劉邦從他收到的書裡知道了天下要塞和民衆多少等重要資料,要是秦始皇都把書燒了蕭何也不會得到那麼多書。】
【還有一個說法是,燒了,但是秦始皇在燒之前讓人謄抄了一份藏在皇家圖書館。】
【不管哪一種,書當時都是有在的,是項羽來了後才沒的,結果後人把這口鍋全扣在秦始皇頭上,多少失偏頗了。】
—
還是有人不贊同,“始皇暴君……”
“得了,你就閉嘴吧,你難道比仙人還要厲害,更知道事情經過嗎?”
說話的男人不滿的閉上嘴。
&
【焚書的經過大概就是這樣的,那坑儒呢?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像書上寫的那樣坑殺了儒生呢?當然不是,至少坑殺的不全是儒生。】
【這件事是這樣的,始皇三十五年,術士盧生跟侯生為了搏一把摩托變單車,就騙秦始皇說他們可以找到長生不老藥,可這世上哪裡有長生不老藥啊?盧生和侯生找不出來,又不想死,就拿着秦始皇給他們的錢逃之夭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