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心中覺得有樹葉飄落,遂喃喃道:“一葉知秋深,一掌覆乾坤,人不如葉不知氣候轉涼;掌心不如内心,不知冷暖可煎。”
妙覺禅師看向窗外,綠葉在枝,花卉迎時節,并無凋零或吹落之痕。
再撫過桌面,亦是尋常觸感與溫度,不見掌心之敏感忽生、脈絡之怦然鼓動。
“如今尚在春末,公子何故言秋?”
“容若心魔未消,才會有此三寒四溫的交替感受,大師隻管繼續說禅,容若無聲續聽就是——“
*
半晌。
納蘭容若謝過妙覺禅師,走出禅房,穿過寺中走廊,向寺門口而去。
那個熟悉的身影映入他的眼簾,他上前,笑着打招呼:
“真巧呀!在這裡碰見宛卿。”
容若并不知道:沈宛和宋應星就住在濟國寺的後山獨棟屋之中,沈宛之所以會在此時出現,完全是照着行程來寺内燒香祈福,為自己和公子共求一個好前程和一份好姻緣。
他隻當一切都是上天促成的巧遇,心情就慢慢地變得明亮起來。
沈宛改變了入寺的計劃,樂觀積極地對容若道:“公子要一同到後山去看鵝黃花(蜀葵花)嗎?五月未到,卻也是日日在長高,抽出了花苞來。”
“是宛卿親自收集了我給的蜀葵小苗的種子,然後親手播種的嗎?”
“是啊,公子說過濟國寺的方丈跟納蘭家淵源頗深,會常來寺中問禅和參禅,所以我就賭一把,在後山栽種鵝黃花,看看多久能與公子相遇和攜手去看。”
“那是多久?”
“第一年播種,第二年生長,第三年有花可期。”沈宛并行在容若身側,“算起來,是個遇見容若三生有幸的好周期。”
“啊,是了,已經過了三年了。”容若感歎光陰易逝,“從我上次病失殿試到這次補殿試,已經過去整整三年了,還是蜀葵花最記得歲月變遷。”
“花歸花,風絮撲行人,殘綠褪绯紅,團扇蝶影抱畫枝。”沈宛吟出一句詞,芳心慶幸人依舊,“我可是一直惦記着容若你的。”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與宛卿一月未見,好似隔年。”
“公子可願與我花前月下,觀星裁雲,天明而歸?”
“你怎不問我:是禅修在外,歸晨鐘暮鼓?還是離家一日,歸豪華門第?”
沈宛其實很想告訴容若:
師傅宋應星跟張岱先生一同離開京師踏春去了,要一個月後才回來。
所以後山獨棟屋中,就隻有我在居住,真的好想跟公子一同共渡春宵:飲杯酒、賦新詞、聊一切,将所有的美好都珍惜和銘記在心。
“我隻聽容若說‘好’或者‘不好’,不問容若的外出理由和歸程打算。”
“那——”容若溫潤,“我隻答宛卿一個字:好。”
*
容若和沈宛并立在蜀葵花前。
鵝黃色的花苞雖未綻放,但也姿态清雅,不與同季節的群芳争豔。
“我跟師傅就住在這兒。”沈宛指着不遠處的房子,“我在師傅面前說了自己喜歡公子,師傅沒說自己的想法,我便當作他是默許。”
“我有遺憾,知道了宛卿的住所也不能随時而來。”容若在房子前的空地上面的石桌側坐下,“倒不是我不敢面對你師傅,而是曉得你們師徒都是漢人,怕自己的行蹤會被徐乾學或是索黨之人所知,叫他們順藤摸瓜至此,對你們師徒不利。”
“徐乾學是個小人,為了自保什麼都能對皇上供出來,他對張岱先生的出賣,何止一次兩次?公子自身也要小心,小人居心叵測,防不勝防。”
“宛卿幫我拿個主意,徐乾學非要在《通志堂經解》的主編位置獨刻‘納蘭成德’之名,陷我于好大喜功之地,我該如何是好?”
“公子的現世名聲,自有明白人可辨;等到《通志堂經解》傳至公子百年之後,是非黑白早已管不了天子之口和天下文人之口,公子自在天上聽碧霄弦歌便罷,何須再聞凡間之事?”
“你說我該如何回應阿瑪和保全阿瑪名聲?”
“公子不妨換個角度去想,徐乾學真的有膽子上折子彈劾‘容若自大’和‘明珠斂财如水、揮金如土’嗎?《通志堂經解》是康熙朝的巨著,甚至是可以說奠定成德與乾學師徒地位的集大成之作,徐乾學何須惹康熙皇帝:遷怒納蘭容若和以明珠為鑒、肅清朝綱?”
“宛卿覺得徐乾學隻是在氣我,才搞出這些動作來?”
“不是嗎?”
“嗯,不是。”
容若道:“徐乾學想要明珠在朝中失人心、納蘭父子在康熙皇帝心中失地位,可以通過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達到目的。宛卿你别小看一個名字的放置,這背後,是千千萬萬文人的眼睛和一石千浪的政局利害關系,我覺得自己像是海上的一葉舟,拼命維持着風平浪靜,卻在不知不覺間停止了前進。”
“換做我是公子,也會心存一樣的想法。”
沈宛将自己親手做的“四季平安糕”從屋内拿出。
“公子的一念之間,後果與利弊自分。若是公子先發制人,将《通志堂經解》的首要幾冊在徐乾學之前——獻給皇上和刊刻發行于世,署名封面和卷頁皆由自定,豈非免去了跟座師斡旋的煩惱?”
容若笑贊沈宛的提議好。
的确如此,師生商量總歸是句句言不由衷、即便是最後雙方妥協也費盡精神。還不如直接跳過徐乾學,自行将《通志堂經解》的首要幾冊公諸于世,自設封面與署名來得萬事周全。
*
星夜。
容若和沈宛一起在軒窗邊,相依望月。
“還是這般意境好,無論如何上演笑嗔癡,”容若笑了笑,“都不會被别人瞧見。”
“皎月飛光春廂眷,自斟薄酒暖長夜,我替公子飲。”
沈宛拿起桌面上的小杯,将裡面的清酒一飲而盡。
“人比花嬌長足惜,一晌貪歡惟卿知。
念得好景不常有,天下佳偶似相癡。
明燕雙飛為銜春,池魚并頭連理枝。
月盡天明花千蕊,稍覺輕寒眸暗凝。”
二人訴情論詩,真心相近。
忘卻時光,忘卻出身,容若和沈宛隻能在這樣環境中共溫一份情愫。
燭花漸落,月移星退,長夜漫漫而話語不盡,誓言旦旦而共許将來。
待到天微微亮,沈宛入廚房熬制了最簡單的白粥和翻煎了幾塊素的蘿蔔絲餅,她說這樣的樸素日子最好,有情人之間,無非就是:相對有真心話可說,圍桌有熱飯食與共。
容若為沈宛留下一個玉扳指,他說在滿人的文化裡,玉扳指代表堅韌、智慧和英勇,希望自己跟宛卿的情緣也是如此。
沈宛說,那自己定要用羅帕包着來保存。
容若笑,羅帕溫軟輕盈,是女子的貼身之物,如此牽系着他的玉扳指,可見宛卿對他是愛的深切。
*
别離之時,正是風清日朗的天氣。
容若的馬像是知道背上眷侶不舍分開一般,緩緩而行。
“下回再見,定于四月初的‘一雙人’雅室。到時候我給宛卿帶櫻桃。”
“一言為定。我回報公子以桑葚,一同搗汁吃可好?”
“櫻紅桑熟最可人,好!”
容若帶着憧憬,吟出《桑果詩》一首:
四月溪底知清淺,
桑果色深熟猶在。
香甜室中賞春光,
疑似雲霞天女裁。
【注1】
顧恺之:東晉畫家,“義賣畫作”的鼻祖,順利為寺廟籌集修繕款項;“畫作拍賣”的鼻祖,他之後,畫作才成為競價品,世人争相搶購名家字畫的風氣,從此打開。
【注2】
長康:東晉畫家顧恺之的字。
人物肖像畫方面,大清以禹之鼎的筆法和構圖為最。
禹之鼎的《八仙人物圖》,可媲美顧恺之的《洛神賦圖》,是人物畫的至高一品。
【注3】
專欄可預收《千古畫聖顧恺之》,下本開。
一句話簡介:三絕才子顧恺之x蕙質蘭心桓杳,畫畫戀愛參政三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