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蕭若雪是皇帝的逆鱗。頭兩年有太上皇坐鎮,皇帝越來越有帝王樣。太上皇駕崩,相爺怕貿然除掉蕭若雪,無法預測皇帝會有什麼反應,萬一不死不休就得不償失了。
皇帝登基的第五個年頭,冊封蕭若雪為蕭妃。之前蕭若雪沒名沒分,孩子挂在皇後名下。如今她封了妃,皇後又連生兩位公主。怕蕭若雪想要回宮中唯一的皇子,相爺不得不為女兒打算,想辦法除掉蕭若雪。
蕭若雪剛封妃半月,因感染風寒不治身亡。病情發展的非常快,還沒反應過來人就沒了。皇帝悲痛欲絕,當場砍殺了兩位太醫。當時徐太醫還在宮中任職,那天他休沐萬幸躲過一劫。
蕭若雪的死相爺是主謀。相爺弄來了風寒病死之人的衣服,命人在蕭若雪剛洗幹淨的裡衣上蹭了蹭。
蕭若雪的死和皇後也有關,是皇後命人動的手。不是說蕭若雪和皇後關系很好麼?準确的說她們曾經很好。五年可以改變很多事,包括人的想法。
這五年來皇後努力想生下皇子,偏偏接連兩位都是公主。每天看着蕭若雪的孩子不情不願管自己叫娘,皇後厭煩透了。皇後開始懷疑人生,丈夫心裡沒她,兒子是别人生的,兩個女兒長大隻能和親。如今那個女人封妃了,她要拿回屬于她的東西,怎麼可能讓她如願?
蕭若雪死了,皇帝卻沒懷疑任何人。在他的認知中,皇後和蕭若雪是關系很好的姐妹。這種認知一直持續了很多年,期間宮裡的妃子不是小産就是難産,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也會莫名早夭。能平安長大的全是公主,皇子隻有皇後膝下蕭若雪的兒子。
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太多次,皇帝就是再傻也察覺到了問題。然後那年,皇後又連續生下兩位公主後,終于誕下了第二位皇子!又是兩年二皇子話還沒說利索,太子已經要當父親了,禦醫查出太子妃懷上了身孕。
當今皇帝就是憑借兒子成功上位,以如今皇室子嗣凋敝的情況,太子若是得了男嬰必能登上大寶。
五個月後,邊關戰事突起,将官守城不利連失三座城池。太子當朝請命,欲親赴邊關領兵擊退來犯之敵。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敵人敗了,太子死了。太子妃順利誕下皇太孫,然而回京途中遭遇潰逃的敵軍,母子二人雙雙殒命。
當一切塵埃落定,回看發生的事,皇帝終于将懷疑的目光看向皇後和相爺。皇後是唯一既得利益者,礙事的太子全家都死了,她的二皇子順利登上太子位。
之前不殺太子,因為他是唯一皇子,雖非親生卻也挂在皇後名下。如今皇後有了親生兒子,太子就沒用了并且還很礙事,于是太子變成了先太子。
皇帝試圖調查真相,但他始終找不到證據。對方運作的非常小心,尾巴也清理的很幹淨。皇帝沒有證據但他咽不下這口氣,既然你們喜歡玩陰的,就别怪我不講武德。
相爺被羅列罪名抄家滅族,連皇後都差點被廢掉。最後是滿朝文武集體請命,皇後親族雖有罪,但她畢竟是太子的親生母親,念在太子年幼不能沒有母親的份上,請陛下開恩。
朝臣的意思很明确,相爺全家死就死了,他把持朝堂也夠久了。但皇帝就一個兒子,現在是太子,長大就是新皇。一個皇帝,母親被廢後,母族被滅門,你讓他怎麼面對你這個爹?怎麼看待今日不作為的朝臣?怎麼面對百姓的悠悠衆口?等他上位大家還活不活?
由于百官激烈抗議,皇帝打消了廢後的念頭,一切都是為了二皇子,為了江山社稷。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皇帝一旨密诏命皇後常伴青燈古佛,無诏不得踏出寝宮半步。
這事隻有皇帝和皇後兩人知道,所有人都以為皇後沒有受到牽連。這天之後,皇後再也沒出過寝宮,每天吃齋念佛連脾性都變了。後宮陸續有嫔妃成功誕下皇子,不再有滑胎難産早夭等問題。大家都說陛下否極泰來,心中卻發現了相爺滅族的真相,他們居然敢迫害皇嗣!
18年後,當初知道真相的老臣死的死走的走,很多事變成了無人知曉的秘辛。所有人都忘了皇後當初的樣子,隻記得她為人和善深居簡出虔心禮佛,是最受人愛戴的皇後。
18年後,二皇子也就是現在的太子長大了,能挑起大梁和舅舅一起帶隊赈災誅滅叛軍。不是說相爺全族都死了麼,哪來的舅舅?這人是皇帝為死去的相爺安排的養子。
太子母族盡滅少了很多助力,其他皇子母族難免蠢蠢欲動,太子沒有族人扶持恐難登大寶。于是皇帝給相爺找了個便宜将軍兒子給太子當舅舅,将軍也清楚皇帝如此安排的用意,君臣心照不宣。
同樣是18年後,當初死了的皇太孫又活了,還頂着一張與蕭若雪一般無二的臉。見到豐果的瞬間,皇後以為見鬼了,對方來找她索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