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桂秋的盛情相助,倒是越發讓她無地自容,心裡臊得慌。
其他人也紛紛響應。
這個說“我也要幫忙!”那個說“你也教教我們呗!”
之前蘇曉瓷做海膽餃子,已經一戰成名。
今日這滿滿一桌生辰宴——八寶鴨、鹽焗雞、花籃鲈魚、雲夢纏花肉、上湯苋菜、香椿燒芽筍……則是更顯出她廚藝高超、心思奇巧。
衆人豔羨不已,更起結交之意。
而蘇曉瓷向來享受做菜的過程,從不藏着掖着,自然欣然同意。
有人幫忙更好,她要保質保量做出上佳的吃食,好好回報一下桂秋的好意。
人家可還送了賀禮呢!
且那賀禮,竟是桂秋珍藏的一盒燕窩。
雖是較細碎的燕角,但是細密瑩潤,品質實在不錯。
恭敬不如從命,人家既然送了,蘇曉瓷也不扭捏,而是大大方方收下,隻想着不辜負這番厚誼便是。
等她将這燕窩和着牛乳、冰糖炖了,與謝禮一同給桂秋送去一碗。
說着鬧着,吃着笑着,這一頓生辰宴賓主盡歡,各個吃得暢快,對蘇曉瓷手藝的稱贊就沒停過。
隻是蘇曉瓷對自己要求很高,覺得今日的席面缺了甜品,白璧微瑕,未得完滿。
并非蘇曉瓷不擅長甜食糕餅。
恰恰相反,她本就嗜甜,在這方面造詣很高,那叫一個學貫中西、博覽古今。
隻是這些小家夥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很多時候都甚于大魚大肉的硬菜。
比如豆沙要文火現炒,至少一個時辰才會細膩滑潤;用到的果品,也常要提前糖漬等等。
蘇曉瓷這一回,是真的沒來及準備。
蘇曉瓷兀自懊惱,吃得肚子滾圓的衆人倒是覺得這餐已臻完美。
“菜樣樣都是頂好滋味,缺一口甜的也沒什麼嘛。”
“就是呀,我就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八寶鴨。”
餘珠兒最有趣。
她大概以為,蘇曉瓷和她一樣,真的會因為吃不到甜食而傷心,于是趕緊安慰。
“曉瓷姐姐,很快咱們就要再辦國宴了,過後就又分好多果脯啦。我把我那份也給你,你想吃多少吃多少!”
餘珠兒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約定成俗,國宴未用的食材、剩下的吃食都會被鴻胪寺衆人分了。
桂秋的燕窩就是這樣一點點攢出來的。
普通膳婢的手,自然夠不到如此珍貴的食材。
她們所期待的,主要是國宴上那足有一百多種的果脯、糖果和堅果等零嘴。
——它們大多被壘成果塔、裝入攢盒,做成所謂的“看菜”。(1)
于宴席上展示種類繁多、色彩缤紛的看菜,乃是本朝宴飲的一大風俗。
看菜雖都是可食用的,卻已脫離了食物的範疇,變成了精美的擺設,令食客見之則喜,卻不會真去下手。
所以它們會被盡數剩下,然後再盡數進了鴻胪寺衆人的口袋。
這些高糖的果脯、幹燥的堅果十分耐儲,方便時時刻刻甜個嘴兒,不僅在宮外頗為值錢,在鴻胪寺内也是硬通貨,人人都盼着多得一些。
餘珠兒之所以說很快就再起國宴,是因為又有一國使團将于下月初抵達大隆。
國名喚“東麗”。
正如其名,東麗國是位于大隆東邊的小國。
該國地處半島,三面滄海,萬壑群山,與和瀛國的情況十分相似。
可與和瀛國又有不同,東麗國很幸運地與大隆接壤。
——在這個一條海峽就可使千軍萬馬卻步的時代,這實在是巨大的優勢。
東麗國使團前來,不必像和瀛國那樣抱着葬身魚腹的決心,而是隻需要越過那些他們一直暗搓搓想要侵占的山脈和河流即可。
所以從古至今,大隆和東麗的交流便十分頻繁。
東麗國權貴們的官方文字也是漢字,又從大隆引進了許多技術、資源和物種。
比如,東麗國早早引入了辣椒,國民極愛辣味。
這樣的情況,對應蘇曉瓷所知的華夏正史的哪一個國家……
真是不言而喻了。
蘇曉瓷暗自好笑地思忖着,衆人的話頭則被餘珠兒帶偏,又熱熱鬧鬧讨論起宴席之事。
唯有王巧娘皺着臉,欲言又止。
在餘珠兒再次提到那些果脯看菜時,王巧娘終于忍不住開了口。
“我覺得吧……這東麗國使團……”
王巧娘小心斟酌着用詞,“他們好像偷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