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繼承秦孝公與商鞅的遺志,在張儀的輔佐下,立足關中,窺伺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在公元前311年去世了,時年四十六歲。】
嬴驷:寡人壽命無多了,不知蕩兒可能擔當大任?
赢蕩:終于到孤了,孤定然不會讓父王失望。
【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嬴蕩繼位,秦武王天生神力,喜好角鬥。】
【史書記載,秦武王四年,秦軍攻占了韓國的都城宜陽,武王命令樗裡子先行抵達周畿王都,周王派人列隊恭迎。随後秦武王“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秦武王在周國太廟欣賞九鼎,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胫骨,氣絕而亡,年僅二十三歲。】
嬴驷低頭,看向坐在自己身邊的嬴蕩:寡人的王位傳了個寂寞。
四年之内兩易君主,秦國朝政必會陷入動蕩之中,不知何人能擔起大任。
楚莊王:“這後生學寡人。”
秦武王:“不是隻有你楚國能問鼎天下,我大秦也當仁不讓!”
【雖然武王在位隻有短短四年,但他也為秦國統一,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韓國的宜陽是擋住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秦武王聯合魏國,進攻韓國,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赢驷福至心靈擡腳踹了赢蕩一腳,與平行時空孝公的動作一模一樣。
“驅逐張儀,張儀怎麼礙你的眼了。還有你是秦王,肩上背負着秦國社稷和萬千子民,怎麼敢肆意妄為!”
張儀雖是相國,但他與商鞅是不一樣的,商鞅掌握秦法,威脅到秦王的權威,張儀卻一身系于秦王,隻有得到完全的信任,他才能在六國縱橫捭阖。
聽到自己的結局,張儀心中不免有些膈應,還好隻是驅逐,不是車裂。不過,天幕出現後一切都不一樣了,赢蕩能不能繼承王位已經不是大王能決定的,天幕所透露的未來才是最大的機遇。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死後,遠在燕國為質的嬴稷被迎回秦國成為新的秦王,是為秦昭襄王,他在位五十四年,幾乎每年都在對外用兵。他超長待機熬死了不少六國的君主,是我們語文課本中的戰國大魔王,也是有名的成語制造稷。】
【完璧歸趙中的秦王是他,渑池之會中秦王是他,長平之戰中的秦王還是他。】
評論區
“我一直以為那些秦王都是始皇呢。”
“同感,我也一直以為語文書上提到的所有秦王都是始皇。”
“可憐的政哥,奮六世之餘烈,背七世之黑鍋!”
扶蘇看自家父親的目光都有些不對了,隐隐中帶着些懊悔與自責。
秦始皇:倒也不必如此。
嬴驷又看向自己的小兒子,他心裡有些糾結,蕩兒這王位做的還不錯,就是太過魯莽,英年早逝。稷兒“超長待機”卻不知做得如何,他年紀還小,能不能立起來也是個問題。
當然,嬴驷也沒有忘記天幕的主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隻有能統一天下的秦王才是最合适的繼位者,秦國的群臣也隻會擁護這樣的秦王。
【昭襄王繼位時年紀尚幼,由母親宣太後輔政,二十二歲舉行冠禮後親政,他先後任命魏冉、範睢、白起等能臣名将鲸吞蠶食,遠交近攻。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士兵,趙國再也無法組織起有利的抵抗。魏國屢戰屢敗,割地投降,成為秦國的屬國。韓桓惠王甚至親自到秦國觐見,東周也正式滅亡。】
趙武靈王:“淦!”
他剛派人護送赢稷回到秦國,本是想扶持一個親趙國的國君,沒想到卻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魏文侯時期,正是魏國逐漸崛起的時期,内修文德,外治武備,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扶持子夏之儒,培養忠君思想,魏國一躍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他攻占秦國河西之地,本想一鼓作氣,拿下秦國,卻被趙國背刺,不得不退兵。
對于趙韓等國來說,雖然天幕劇透了未來之事,但秦國是遠在百年後的威脅,魏國卻是近在眼前的霸主。誰能保證魏國打下秦國不會掉過頭來将趙韓滅國,一統天下。
先對付哪個是不需要思考的,不将魏國打壓下去,趙國能不能等到百年後都是一個問題。
魏惠王時期魏國已經江河日下,人才流失嚴重,他卻依舊端着大國之君的架子,看不起其他六國國君,自然對這個結果不可置信:“寡人的魏國居然投降了秦國!”
東周末年的周天子則已經躺平,周王朝京畿僅彈丸之地,如何能抗衡虎狼之秦,救不了,等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