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處的韓老将軍帶着殘存的将士,在不斷收緊的包圍圈中仍舊厮殺着,縱然東晟殘部兵将以一當五,以盾牌合圍成格擋軍陣,也架不住敵軍火攻箭羽的猛烈攻勢。
稍有突圍之處,也被敵方盾兵迅速擋了回來。
如同籠中之鳥一般,似乎結局注定要任人宰割。
顯然,眼下異族并不着急誅殺殆盡所有東晟兵士,而更願意看着對方垂死掙紮,在羞辱他們之中尋求樂趣。
韓随對此十分鄙夷,作為統帥将軍,他不恥于對方這種貓捉老鼠般的戲耍,卻又别無破解之法。
眼下隻有盡力拖延時間,希望那幾波四方傳信兵能有一二個成功突圍,将消息送到臨近各城中,再站站相連,傳遞至朝廷。
身後的副将焦急萬分,抱拳朝他道:“将軍,方才兩個傳信兵又被氐漠賊截斷了!”
韓随目光所及之地,盡是東晟的赤光铠,來不及去尋那兩個将士的軀體橫在何處,他問道:“還有無人可以傳信?”
“将軍!我知道東向還有一條窄縫,可以通往谷外!某願以性命一搏,将消息傳遞出去!”
那人低下頭,一道血從臉側淌下,抱拳朝他一跪,顯然是下定了決心。
“好!若能将戰報傳遞,論功行賞,你便是頭功!”韓赴将手中長刀提起,向天複指二次,“盾兵内靠,掩護!”
那人将頭盔上赤羽拔出,連同羊皮書一起塞入懷中,脫去赤紅的甲胄,放低身子,朝東方靠過去。
韓随騎在馬上,餘光瞥見他紮入一片深綠色雜草中,便令将士們繼續向外突圍。
按照邊地戍軍部署,縱使是氐漠進犯,擊潰了東晟的第一道防線,也該有暗哨将這一緊急軍情向他禀報才是。
怎會沒有一點消息,緻使他應對來犯措手不及。
眼下戰況緊急,他來不及去想為何異族進攻事先竟毫無探報,也沒有精力分神去預測周圍二城的援軍還有多久才到。
“衆将士聽着,敵寇狡詐,援兵遲遲未至,今日吾等共赴黃泉!然則身死,不絕東晟雄氣!不辱朝廷君王威名!”
韓随騎在一匹紅鬃高馬上,平日擦拭得發亮的明光铠早已沾得血迹斑斑。
他的血肉不知何時被刀戟劃傷了好幾處,血流不止,卻仍強撐着體力,俯身操刀将面前那個異族蠻子的首級砍了下來。
韓随早年攜子離京,于邊地駐守十數年,在軍中聲望極高。
四周的東晟将士聽聞韓老将軍如此壯語,亦是激憤異常,紛紛操起手上的兵刃,誓死作戰到最後一刻。
不遠處的韓赴唾了口血沫,手中長劍勁力一揮,正中前方腌臜蠻子的右臂,濺了甲胄一身血,緊接着又是一刺,那人便失聲嚎叫着堕了馬。
不知在人群中搏殺了多久,韓赴隻覺得眼前猩紅一片,似乎再也辨不出其他色彩,握劍的雙手不敢松力絲毫,機械的揮砍着每一個迎面而來的異族士兵。
饒是他身強體健,武藝高強,也感到身體的力量即将耗盡,瀕臨脫力。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場持續不足兩個月的戰事,結局愈發清晰慘烈。
不遠處同樣在奮力厮殺的韓随,終是因年邁脫力,被一個無名小卒一刀砍中了腹部要害。
血頃刻間從傷口迸發,在空中劃出一條猩紅的弧度。
韓老将軍再也支持不住,整個身子沉沉的向一側歪去,摔下了馬。
“阿耶!”
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的死亡。
在極度的悲痛下,韓赴雙目充紅,甚至聽不到自己的嘶吼聲。
正當他要往父親的方向奔去的時候,四周的場景卻陡然一轉。
霎時,韓赴眼前一片漆黑。
隻聽得異族的交談聲。
“阿爹,是否要将他的頭顱摘下?”
一個年邁的聲音回答:“不必,撐了這麼些日子,倒也算是條可敬的漢子。将屍首扔在這裡,算是成全他為國盡忠的心。至于是被黃土埋葬還是被山狼啃食,就由得上天定奪了。”
刺耳的聲音逐漸消失,不知過了多久,韓赴艱難的頂開眼皮,隻覺得身上有千斤重。
意識在短暫的恍惚後逐漸恢複,他強撐着推開壓在身上的幾具殘破的屍體,從屍海中掙紮着坐起身。
蘇其山谷寂靜,不聞一聲鳥鳴,沒有一點兒人氣,空氣也冷得吓人。
方才戰火中厮殺、兵戎相見的嘈雜聲似乎已經消失殆盡,仿佛戰事早已塵埃落定。
唯一不變的,是那輪挂在天上的月,照亮了蘇其谷的每個角落。
目光可及處都是東晟将士的屍首,橫七豎八的躺在那裡,無人掩埋,無人收葬,他們的親眷此刻也許還在家中期盼着人早日歸家團圓。
韓赴癡癡地看着地上的血迹,有些是從自己身體裡流出來的,摸上去卻是冰涼的。
漸漸地,地上裂開了許多細小的口子,紅色的血泉從細口中噴湧而出,彙聚起來,以驚人的速度蔓延開,如同洪水一般迅速将戰場上成千上萬的屍體吞沒。
也包括韓赴自己。
他感覺自己的呼吸漸漸受阻,五髒被血海屍山擠壓得喘不過氣來,整個人即将被吞沒在這片血色中。
如同被織入蠶繭中一般,在無力的掙紮中被裹得越來越緊。
“小将軍?韓小将軍?”
咚咚的叩門聲驚醒了噩夢中的韓赴。
焦墨色的瞳孔在短暫的失焦後,清明了不少,意識也徹底從夢境中抽離。
韓赴掀開搭在身上的那層薄被,起身下了床。
天色漸明,微弱的晨光透過薄薄的窗紗滲進來,屋内明亮不少。
他将外衣披好,尚不及束發,便開了門。
那人身穿绯色圓領的内官袍衫,正恭敬的立在門口。
瞧着韓赴穿戴尚不齊整,内官臉上堆着笑,甚是伶俐的朝他行禮告罪:“擾了将軍清夢,勿要怪罪。”
“聖人朝會已畢,請将軍遲些時候,至正辰宮觐見。”
韓赴神色并未有什麼變化,點頭道:“有勞通傳,韓赴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