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買,不是想要嗎?”宋祈年看葉怡猶豫一下還是沒有買那條大魚,挑了一條小的。攤子上的老鄉也說,“妹子,這條大的好,抱子了,比那個小的好吃!”
“買多了天氣熱放不了,就是嘗個味道就買小的吧。”說歸說,聽老鄉一直熱情地說那條大的好,見他們帶着小孩還說小孩子怕刺正好可以吃魚籽,葉怡想想還是要了大的。
帶孩子确實不方便,葉怡一手牽一個,買好東西負責給錢,宋祈年就負責提袋子。
是那種外面寫着“尿素”之前用來裝肥料的麻皮口袋,葉怡從王淑蘭那裡要的。小時候在村裡,葉怡還穿過這種袋子做的衣服。但老宋津貼不低,家裡孩子也少,這種袋子基本都沒用,葉怡看見就要了兩個,她為了趕集已經準備多時了。
買完肉,葉怡看見一些山貨,又興沖沖地上去買核桃,老人講究以形補形,都說核桃補腦,孩子吃了最好。而且這些都被熏幹了,根本不愁放,葉怡買了半袋子,到了城裡,這些東西她也吃的少了,偶爾嘗一嘗還是很香的。
這些老鄉帶來的東西都是自家種的,比供銷社和市場的都要好,還不要票,葉怡簡直控制不住花錢的手,宋祈年兩隻手上的袋子裝的滿滿當當,就連宋銘輝不牽着的那隻右手上也提了東西。
大中午的又熱,一家人慢吞吞地走,臉上都是汗,實在受不了了,找了個靠邊的涼粉攤子坐下休息會兒。這個賣涼粉的大娘挺愛幹淨,灰大,她所有的東西都用白紗布蓋的嚴嚴實實的。
省城這邊涼粉少見,葉怡在全水倒是經常吃涼粉,筒子樓裡的大小媳婦們也都會做。涼粉有白色的和黃色的,白色的用豌豆澱粉做,黃色的用豌豆粉做,葉怡更喜歡黃色的,豌豆的香味更厚重一點。
大娘攤子上隻有黃色,晶瑩剔透的一個氣泡也沒有,葉怡一看就知道肯定好吃。這樣的黃涼粉不是用幹粉做出來的,而是泡好的豌豆加水攆成漿水一點點熬出來的。
而且做涼粉過濾出來的黃粉水,涼涼的有股豌豆的香甜味也特别好喝,一邊攤主都會免費提供。
四個人坐下,三個人都是沒見過世面的小少爺,葉怡拿了碗從蓋着的大桶裡舀了一碗黃黃的水出來,宋祈年跟在後面,葉怡就把碗遞給他讓他端回桌子上,自己接着盛。
“這是什麼?”宋銘輝端着碗問道,又黃又清像尿一樣。
“黃粉水,好喝的,你嘗嘗。”
三人一起嘗了嘗,居然都皺起眉頭,片刻後才舒展開又喝下去一大口。涼涼的,夏天喝特别舒服,主要是一般涼粉的蘸料都做得辣,黃粉水還可以解辣。
葉怡要了四碗涼粉,三碗辣的,一碗不辣的。本來打算隻要三碗免得小不點吃不完,轉頭一看,那裡有一個不介意吃剩飯的,還是要了四碗。
涼粉麻辣爽口,黃粉水清亮香甜,四個人坐着好好休息了一會,一身的熱意都随着汗水流去。
看看要買的東西,都買的差不多了,隻差買些鍋碗瓢盆。葉怡這次就不帶他們了,決定自己一個人去,讓宋祈年他們留在這裡守東西。
“我也去,我可以幫你拎東西。”這一路,三個人都很聽葉怡的話,指哪打哪,宋祈年都顯得乖。
“那孩子怎麼辦?”
“沒事,周圍都是老鄉,走吧。”宋祈年交接給宋銘輝負責,帶着葉怡走了。
走到底還能看見河,靠近河邊有幾家鐵匠鋪子,賣得大多都是鐮刀、鋤頭,賣鍋的隻有一家。宋祈年也看着新鮮,葉怡是看出來了,三個人都是生活廢物,估計一出生就都在紅磚小樓裡,生活上樣樣不操心。
“诶诶诶,你要賣這個啊?”
“這個有兩個把手,到時候拎着兩邊盛菜和清洗都方便,比家裡的好!”
“……這個是村裡用的。”
“村裡的竈台我見過,那個鍋比這個大多了。”
“這個是吊鍋,就是地上挖個坑,在裡面生火,梁上吊幾根鐵鍊,用鐵鈎子挂住兩邊吊起來炒菜用。”葉怡手腳比劃着,想了想又說,“而且,兩邊火一燒燙的很,盛菜的時候根本拿不住。”
“還有這麼多類型,那這個呢?”
“那個也是村裡用的,你要實在喜歡兩個把手,那……這個!這個不錯,以後可以用來煲湯。”
葉怡拿起一個比宋祈年手上的小一些,更方正像小桶的小鐵鍋,把手比吊鍋長很多。家裡隻有一口鍋,多做幾個菜根本換不過來,葉怡挑了挑又選了一個大一些的炒鍋。
回家東西一大堆,宋祈年左右看看,找了一個帶牛車的老鄉,用幾斤白面交換以“幫助”之名讓他幫忙把一家老小和幾個大口袋送回家。
晚飯時間已經過了,沒有中午那麼熱,牛車并不好坐,晃得很,宋祈年抱着宋銘陽,身邊挨着宋銘輝,再把葉怡圈懷裡,還好袋子多,擋了一擋。
天邊一層黃白的金光,太陽即将落下,風吹過來,小孩子的笑聲跟着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