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教師安排問題也讓他頭疼不已。撤村并校後,教師數量有所盈餘,但教學能力和學科分布參差不齊。一些來自蓋嶺下村和楊下村的教師教學方法陳舊,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塊黑闆的傳統模式,難以适應新的教學要求。他們習慣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對于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比如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感到陌生和不适應。
李長貴決定組織教師培訓,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可這一決定,卻遭到了部分教師的強烈反對。一位資深老教師在教師大會上,滿臉漲紅,情緒激動地直言:“我教了大半輩子書,還用得着培訓?這不是浪費時間嗎?我帶出來的學生可不少,哪一個不是規規矩矩的。”他的聲音有些顫抖,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放在桌子上,濺出了一些茶水。
其他一些教師也紛紛附和:“就是,我們的教學經驗難道還比不上那些新理論?這不是瞎折騰嘛!”他們的臉上寫滿了不滿和質疑,會議室裡頓時議論紛紛,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肖敏站起身,提高音量,耐心地解釋:“時代在發展,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我們參加培訓,是為了給學生更好的教育。而且,新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群體,需要我們掌握新的技能。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思維活躍,我們隻有不斷學習,才能引導他們。如果我們不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淘汰,孩子們也無法得到更好的教育。”她的目光堅定而誠懇,掃視着每一位教師,試圖用自己的話語打動他們。
在肖敏的勸說下,部分教師态度有所緩和,但仍有少數人堅持己見,甚至有位年輕老師站起來嘲諷道:“說得好聽,培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到時候還不是老樣子。”教師安排問題陷入僵局,李長貴看着這一幕,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焦慮,他深知,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與此同時,一則消息在教師群體中傳開。由于石山片中心小學合并後教學成果初顯,引起了鄉中心學校的關注,上面點名要調包括肖敏在内的4位優秀教師過去,這無疑讓本就師資緊張的石山村片中心小學雪上加霜。
肖敏得知消息後,内心十分糾結,一方面是條件更好、發展空間更大的鄉中心學校,那裡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更多的培訓機會,能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快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眼前這所亟待發展、充滿困難的山村小學,這裡有她熟悉的同事,還有那些純真可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待。
晚上,肖敏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腦海裡不斷浮現出李長貴為了學校的發展日夜操勞的身影,還有孩子們那一雙雙清澈而渴望知識的眼睛。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她的臉上,映出她臉上的糾結和掙紮。
第二天,她找到其他幾位被點名抽調的老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咱們在這裡這麼多年,對這裡的孩子有感情了,現在學校正處在艱難時刻,咱們要是走了,學校怎麼辦?孩子們怎麼辦?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我們要留下來,和學校一起度過這個難關。”她的聲音微微有些顫抖,但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
在她的感染下,大家紛紛表示願意堅守在這艱難的山村,和學校共渡難關,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仿佛在告訴彼此,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一起面對。
李長貴深知,教師培訓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絕不能輕易放棄。于是,他開始逐個找那些反對的教師談心,了解他們的顧慮和想法,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他常常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從自身的教學經曆,談到教育的發展趨勢,再到對學生未來的影響。他告訴老師們,培訓不僅能提升他們的教學水平,還能讓他們更好地适應新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他找到一位反對培訓的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老張啊,我知道你教學經驗豐富,可時代變了,孩子們的需求也變了。參加培訓,不是否定你的能力,而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适應新的教學環境,給孩子們更優質的教育。你想想,咱們辛苦教書,不就是為了孩子們能有個好未來嗎?”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真誠和期待,拍了拍老張的肩膀,試圖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誠意。
同時,他還邀請教育專家來校舉辦講座,展示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教學方法,專家們帶來的多媒體教學案例、互動式教學模式,讓教師們親眼看到培訓的重要性和價值。經過一番努力,越來越多的教師同意參加培訓,教師安排問題終于迎來了轉機,李長貴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