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與施工,新學期開學前,石山村片中心小學終于完成了教室的改造與調整,來自蓋嶺下村、楊下村和右山村的學生順利入學。校園裡彩旗飄揚,橫幅高懸,老師們臉上洋溢着熱情的笑容,迎接新同學的到來。然而,安置後不久,一系列矛盾悄然浮出水面,如同平靜的湖面突然泛起了層層漣漪,打破了短暫的和諧。
學生派性問題成了學校管理的一大難題。不同村的學生合并到一起後,由于彼此陌生,再加上地域觀念作祟,很快形成了不同小團體。課間休息時,常能看到學生們分成幾撥各自玩耍,他們之間似乎存在着一道無形的屏障,難以融合。他們有的聚在操場一角,有的擠在教室門口,彼此之間很少交流,氣氛有些冷淡。
一天課間,蓋嶺下村的小輝和楊下村的明明為争搶乒乓球桌起了争執。小輝雙手叉腰,怒目而視:“這桌子我們蓋嶺下小學的先來的,你們楊下小學的憑啥搶?”他的臉漲得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一副不甘示弱的樣子。明明也不甘示弱,往前一步大聲回怼:“先來後到?可笑,誰搶到算誰的!”說着,兩人就互相推搡起來,嘴裡還罵罵咧咧,情緒越來越激動,周圍的同學紛紛圍攏過來,蓋嶺下的幫小輝,楊下的幫明明,石山的在一旁起哄。小輝趁明明不注意,用力一推,明明一個踉跄摔倒在地,膝蓋擦破了皮,他憤怒地爬起來,揮起拳頭就要打回去,幸好老師及時趕到制止,才避免了一場沖突的發生。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們,兩人低着頭,滿臉羞愧,但眼神中仍帶着一絲不服氣。
學生不适應新環境導緻的逃學問題也逐漸增多。新學校、新同學和新老師,讓一些性格内向的學生無所适從。他們不習慣學校作息和教學方式,學習壓力陡然增大,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于是,部分學生選擇逃避,偷偷跑回家。有個叫小明的楊下村學生,連續幾天沒來上課,家長找到學校,李長貴和老師才知道他因害怕融入不了新集體,躲在家裡不肯出門。
李長貴和班主任上門家訪,小明躲在房間裡,怎麼叫都不出來。班主任在門口輕聲安慰:“小明,老師知道你害怕,其實同學們都很想和你做朋友,我們一起回學校好不好?這裡有很多有趣的課程和活動,大家都期待着和你一起學習和玩耍。”她的聲音溫柔而親切,試圖打開小明的心結。過了很久,小明才紅着眼睛打開門,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無助,像一隻受驚的小鹿。班主任拉着他的手,坐在床邊,耐心地和他聊天,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可小明始終低着頭,小聲嘟囔着:“我不想去,他們都不喜歡我。”
與此同時,老師派别問題也日益凸顯。盡管經過培訓,大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有所更新,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會因教學方法和利益分配等問題産生分歧。在一次教學研讨會上,一位來自蓋嶺下村的王老師和一位右山村的趙老師就如何講解一篇課文展開激烈争論。
王老師拍着桌子,漲紅了臉說:“我一直都是這麼教的,學生成績也不差,這種方法肯定沒問題。我們不能輕易改變,要保證教學的穩定性。”他的聲音很大,幾乎是在咆哮,會議室裡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趙老師也不甘示弱,提高音量反駁道:“時代不同了,現在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你那老一套早就過時了。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兩人互不相讓,争論逐漸演變成争吵,王老師猛地站起來,手指着趙老師:“你懂什麼?你那是花架子,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趙老師也站起身,向前一步:“你這是固步自封,耽誤學生!”場面一度失控,其他老師紛紛上前勸解,試圖平息這場争論,但效果甚微。有的老師在一旁搖頭歎息,有的則小聲議論,會議室裡亂成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