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本來與衆臣商議着征兵的事,突然間探子帶來的這個消息,确實讓人措手不及。
衆所周知,隻要在大唐被稱為某某之變,就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情。
“你仔細說說,皇帝那裡發生什麼事了?”
探子便簡述了馬嵬坡之變的過程。
這探子是玄甲軍中人,也是李世民的親信,專門被派去找皇帝。
大唐沒有手機,聯絡全靠人力送信。
李世民也深谙這一點,不管怎麼樣,他總歸是要和皇帝建立起聯絡渠道。
所以在捋清局勢之後,他就派出了三隊,向北聯絡河北腹地的敵後唐軍,向南聯絡江淮地區的唐軍。
而剩下向西的那隊,就是專門尋找皇帝行蹤,見禮渠道的那個小隊。
李世民原意隻是找到皇帝人在哪裡,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為後續派遣制使創造條件,因此也沒有那麼急。
向北向南的兩隊都已經出門了,向西的那隊還等了一天才走。
探子們本來預估着,皇帝大軍行進緩慢,他們快馬加鞭,少則三五日,多則十幾日就能趕上大軍。唯一麻煩的地方就是,當今皇帝離開長安可以去很多地方,而他們并不知道皇帝的目标在哪裡。
幾個探子十四日出發,跑出長安城還在商量着怎麼分兵呢。剛跑了一天,他們就遇到了大軍。
探子們:……
探子們本着來都來了的精神,想要先混進去看看,結果這一混,就發現不對了。
他們遇上的這支軍隊,裝備雖然沒有他們玄甲軍那麼精良,但是不管是從精神頭是氣勢,都不是長安剛招募上來的二流軍隊能比的。
他們旁敲側擊的一問,是禁軍。
但是為什麼禁軍怎麼把馬嵬驿圍了?
而且西門上怎麼有個人頭啊?
探子們悄悄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哦,原來那個人頭是宰相楊國忠的人頭。
楊國忠他們不認識,但是宰相他們知道啊。
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的秦王理論上也算是宰相之一啊。
然後又有人告訴他們:韓國夫人、秦國夫人、禦史大夫都被殺了!
探子們面面相觑:我們好像被卷入了什麼大事。
他們随着大流,跟着禁軍,圍了驿站,接着就見到了當今的皇帝。
當今皇帝拄着拐杖,風塵仆仆,面容憔悴,一看就是這幾天沒休息好,他出門撫慰士兵,并發号施令,要讓探子混進去的那隻軍隊撤走。
軍隊不答應。
探子們都傻眼了:不聽話的軍隊見得多,不聽話的禁軍第一次見。
然後,他們觀賞了千年難遇的大戲。
皇帝與禁軍統領陳玄禮的對話。
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被誅,貴妃不應繼續侍奉在聖駕身側,願陛下割愛,賜死貴妃。”
皇帝說:“此事朕自有處置,你等退去。”
陳玄禮不動。
皇帝怒道:“你們也想造反嗎?”
與陳玄禮一起的京兆司錄參軍韋谔,對着皇帝說道:“陛下,楊氏一族犯衆怒,形勢危急,安危隻在片刻之間,望陛下英明聖斷。”甚至以頭搶地,血染面頰。
隐藏在人群中的探子就地吃瓜:跟皇帝這麼說話這麼硬氣,這是禁軍還是叛軍啊。
皇帝還是不願:“貴妃幽居深宮,如何與外人結交?”
兩房僵持,皇帝身邊的内侍高力士勸到:“貴妃無罪,然而楊相已死。若讓貴妃繼續侍奉陛下身邊,禁軍将士們如何安心?”
皇帝也知道,身邊這群禁軍是他最後的倚仗,得罪不得,隻能犧牲他的愛妃。
于是,楊貴妃魂斷馬嵬坡。
等到禁軍終于被安撫下來,探子們大膽地沖到出人群,喊道:“臣由長安而來,長安未破,臣奉秦王之命,傳報陛下!”
剛失去愛妃的皇帝紅着眼睛奪門而出:“你說什麼?”
皇帝雙目欲裂,吓了探子們一跳,連忙拱手道:“臣奉秦王之命,來告知陛下,秦王正領軍抗敵,長安至臣離開時,還是大唐的土地。”
“那剛才算什麼,算什麼?”皇帝急火攻心,忽然倒地,暈了過去。
“陛下!”一時間又是兵荒馬亂。
探子們見勢不妙,當即商量讓一個人腳底抹油開溜,連夜奔襲回長安給李世民報信。
“那麼這場政變是由誰發起的呢?”李孝恭問道,他直接将這次的馬嵬驿事件定義成政變了。
探子回報:“臣不知,據臣觀察,此次政變以禁軍嘩變為開始,以楊國忠楊氏一族族滅為結局,陛下,似乎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影響。”
“……”那他們在做什麼,鬧着玩嗎?
“不過臣聽聞,有風言風語說,是太子策劃此次政變,但時間太緊,事态太急,臣沒見到太子,也不知其中内情。”
太子政變?
李世民不能理解。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當時的太子是他大哥,他大哥想要他命,同時他自己也想當皇帝。
你都是太子了,發動政變圖什麼呢?
李世民不僅這麼想,還将這事兒給說出來了。
秦王府衆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房中唯有一人神态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