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為官作宰三百年[女尊] > 第17章 六朝何事

第17章 六朝何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所謂庠序者,古世早已有之,夏稱東序,商曰右學,自五帝以至于西周,名稱不一,各自流變。

及至漢世宗孝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既設太學,又督郡學,庠序之教,始成體系。

隋唐廢中正而興科舉,分科目而取士人。科舉有常科,貢、生共取之。

生為生徒,出自官府所辦的太、府、州、縣學,貢則為鄉貢,即各地學子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學成後到州縣應試,經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鄉貢學子如若通過地方考試,大多會在當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師進貢的糧稅特産一起解赴朝廷,稱為“發解”,因此科舉首試,即地方上的科考被稱為解試,又稱秋闱,州縣預試的第一名則稱為“解元”。

官辦學府已多朝不限制學子出身,以唐周為甚,勵學促學,本意為善,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官學仍然充斥恩蔭勳貴與大小官員子孫,平民學子入官學難如登天,道路斷絕。

兩漢時太學卒業便可授官,即使是州縣學卒業也可得吏,及至李唐,雖開科舉,仍重官學。

唐朝時,太學每歲都會向禮部薦送參考科考常科的生員,而有唐一百四十二年以來*,進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太學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時進士不由官學出身,則深以為恥。

安史之亂後,民生凋敝,國力衰微,官學難以支撐,生員不及舊日三、四之一,生徒在應科舉者中的比例亦大為減少,再加上六朝遺餘門閥士族的勢力進一步衰弱,民間私學自此開始興起。

先帝仁宗皇帝大興文教,擴充鄉貢,進一步鼓勵各地開辦私學書院,并革除弊政,嚴令禁止官學中蔭生過多,入官學必須以考為重,通過考核方得入學。

聊到這裡,張毓秀不禁搖頭:“……萬事開頭難呐,書院至今也不過才興起二十年。

“雖然我朝已經不見衣冠士族、五姓七望,但官僚、勳貴家出身的子孫與黔首百姓混學一處也是前無古人、史所罕見,學生之間難免有摩擦,書院老師往往難辦。”

在謝拂桐生前,書院已興辦許久,齊朝上下皆以文為重,混學一處早成常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以她還未曾想過會有這層緣故。

謝拂桐想起劉芝。她昨日已經指了一個女使陪劉婆婆回鄉送推薦信給她。

謝拂桐之前說要替原主給大女兒物色一個京城的學校,寫了信過去,小姑娘原本是很歡喜的,但知道母親可能要調職地方、隻是讓自己上京讀書後立馬就不依了。搞得謝拂桐很是頭疼,隻能又寫了兩封信過去哄小孩。

好在這也讓謝拂桐對京城及周邊的書院有所了解,她從中千挑萬選出一個學風清正的,托楊玘和宋霖幫忙牽線搭橋,還替劉芝寫了一封推薦信。

宋、楊二人得知此事時紛紛咋舌。

宋霖:“不是,你就這樣相信她了?不再多問兩句了解一下情況嗎?”

謝拂桐搖頭:“她應該向很多人拼命解釋過很多遍了。我隻是覺得,看她的神情,當時她應該很需要一個人來相信她。”

……

劉芝,芝蘭玉樹,亭亭如松。

萍水相逢,祝你此生順遂,功成名就。

*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宋霖今日啟程回鄉過清明,楊玘和謝拂桐在順天門外送她,城外的萋萋綠草長得滿路滿地滿眼都是,一直到目所能及的地平線盡頭。

楊玘一邊風風火火地替宋霖檢查打點行李,一邊佯怒地抱怨:“連不做一點事*,還好意思在那聊天在那笑!”

宋霖和謝拂桐聞此更加笑作一團。

送完宋霖,楊玘和謝拂桐一同回城。

宗廟之事,時羞之奠,有史以來,理所應當。

今年的春神祭設在清明的後一日,現下離清明和寒食還有幾日,但路邊已經有許多人家做起了子推燕。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