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布一邊為他倒酒,一邊笑着提醒道:“将軍,慢些吃,不必如此着急。”
麴義放下碗筷,抹了一把嘴角的油漬,擡頭長歎道:“兩日前,我麴義還是威風凜凜的将軍,率領先登營萬人擁護,行軍所至,無人敢擋。誰知短短一日,就落得流離失所、亡命天涯的境地。若非溫侯相救,恐怕我早已命喪袁紹刀下。”
呂小布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将軍何必長歎?人生起伏自是常事。今日落魄不代表明日不能重振雄風。且随我一同謀劃未來,待機而動,必能再揚将軍之威名。”
麴義感慨地點點頭:“多謝溫侯鼓勵。能遇到溫侯,是我此生大幸。”
稍作休息後,二人騎馬結伴,踏上了前往常山郡的旅途。
麴義本不是拘謹之人,經過半日的相處,早已與呂小布親近了許多。他策馬趕到呂小布身旁,笑着說道:“溫侯獨自一人就敢闖袁紹冀州本部,确實是藝高人膽大。溫侯此行是為了尋那趙雲?”
呂小布朗聲笑道:“确有其事,我此次的主要目标便是子龍。隻是沒想到途中遇到了将軍,這真是意外之喜!得将軍相助,往後的事情自然更有把握了。”
麴義聽後,心中以為這隻是呂小布的客氣之言,便未多想。但呂小布心中卻十分清楚,雖然此行本是為趙雲而來,耽擱了半日,卻收服了麴義。這麴義乃是赫赫有名的悍将,能得其歸順,可是意外之喜,價值甚至不亞于趙雲。
呂小布策馬向前,一邊說道:“初平二年界橋之戰後,将軍歸順袁紹。而那時,趙雲卻受常山郡舉薦,率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瓒。然公孫瓒原在幽州,對從冀州來的趙雲并無太多信任。尤其質疑趙雲為何不投袁紹,卻要投奔自己。”
麴義挑眉問道:“那趙雲又是如何應對的?”
呂小布眼神微亮,嘴角帶笑:“趙雲雖年輕,但胸懷坦蕩。當時他答道:‘天下大亂,不知誰是明主。百姓懸于倒懸之危,我等常山人經過商議,決定追随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并非有意疏遠袁紹,而是心系蒼生。’此言雖有分寸,但也表明了他的決心。隻是,公孫瓒非賢明之主,對趙雲并未十分重視。初平二年至初平四年間,三年多,趙雲都未得重用。”
呂小布輕歎一聲:“後來趙雲的堂兄趙寵任職于張邈處,不幸病逝。趙雲以為兄守孝為由,向公孫瓒辭行。此時,他心中已生離意。”
呂小布看向麴義,繼續說道:“趙雲用槍如神,膽氣過人。傳聞他曾縱橫萬軍之中,仍全身而退。如此人物,若得歸我麾下,将是如虎添翼!”
麴義恍然,點頭說道:“怪不得之前沒有留意到趙雲。若他未得公孫瓒重用,自然沒有機會在戰場上切磋。我倒是失去了不少好機會啊。”
呂小布大笑:“将軍勿慮!待趙雲将軍加入我軍,二位便可随時切磋。隻是,趙雲與涿州劉備相識,對他頗有好感,此次招攬,未必能一帆風順。”
麴義沉思片刻,緩緩點頭說道:“趙雲乃幽州士族,初至公孫瓒處,确實未得重用。反倒是劉備稍加安撫,便得其心。如今溫侯千裡奔襲,誠心相邀,僅此一舉,必能令趙雲将軍感念于心。”
呂小布聞言,微微颔首,目光深遠,淡然說道:“希望如此吧。若能得子龍相助,再加将軍之力,日後定可成就一番大事。”
二人一路風塵仆仆,趕路不停,終于在第二天巳時抵達常山郡。麴義此時神采奕奕,目光中充滿鬥志,似乎因為歸附呂小布而找回了昔日的信心與力量。二人入郡後,不斷奔走打探,細心詢問,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得知趙雲的具體所在。
呂小布聽聞消息,頓時神色一振,眼中閃過一抹欣喜與期待。他翻身下馬,整理衣甲,轉身對麴義說道:“子龍乃世間少有的英豪,槍法精妙,膽氣過人。此行不虛!麴義将軍,随我一同前往如何?”
麴義聽罷,微微一笑,抱拳答道:“溫侯如此誠意滿滿,趙雲将軍若是明理之人,定會認清誰才是真正的明主。我也早聞常山趙子龍之名,今日得見,必是此行一大幸事。”
呂小布聞言,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拍了拍麴義的肩膀,說道:“将軍與我意氣相投,此番會見趙雲,我們勢在必得!”
author's avatar
作家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