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不明白她為何突然這麼問,但還是認真地回答道:“在邯鄲時,寡人朝朝暮暮所念,唯歸秦一事。待歸秦之後,寡人所思所想,則是如何踏平六國。秦之将士,定如疾風,摧掃六國之敗葉。寡人,定要親眼目睹之。”
言至此處,他周身殺伐之氣四溢,幽深的雙眸中飽含堅毅。
桑語往角落裡縮了一點,“若君上是生于清平盛世,無戰亂之紛擾,彼時又會如何?”
嬴政垂眸沉思須臾,繼而緩聲道:“若無烽火硝煙,則隐于山水之間,醒卧繁花之下,枕石漱流,人間至樂也。”
終于将話題引到了這兒,桑語暗自舒了口氣,“盛世與亂世,本就應是兩套不同的處世之道。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待嘛。”意識到自己的言辭略顯現代,她笑着将話一轉,“時辰尚早,君上,不如去城門口看看吧。”
鹹陽城門處,人迹往來最為紛繁。側畔空曠之地,有木闆高牆,寬逾百丈,如屏立于天地之間。其上所挂之竹簡,相續如織,卷卷皆工妙絕倫。
近旁,另有一木牌巍然矗立,其上有“《呂氏春秋》一書,凡能增删一字者,賞千金”十六個赤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灼人眼目。
四方名士聞風而至,墨客騷人摩肩接踵,而未有“增減一字”成功者。懸金千金,如高嶺之花,可望而不可即,反令《呂氏春秋》之名愈烈。日複一日,觀者如堵,熱情未減,或獨自蹙眉沉思,或成群結隊而論,皆欲破此虛懸之惑。
桑語站在人群之外,望着這熱鬧景象,啧啧稱歎道:“呂不韋,真是個營銷奇才呀!”
倘若沒有“懸賞千金”這一極具誘惑力的噱頭作為引子,《呂氏春秋》或許難以收獲如此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懸賞千金之舉,在古代也并不常見。昔日商君“立木為信”,也不過是五十金。呂不韋此舉之慷慨,遠逾當時社會對于文化作品的常規獎勵,因而足矣掀起巨大的社會波瀾。
呂不韋在決定編纂《呂氏春秋》之時,就開始廣布消息于中原諸國,意在尋求賢才。正因如此,這部著作的文學價值從一開始便不可估量。
若有能指出書中瑕疵者,不僅可得千金,亦能赢得名譽與才智之認可。如此誘人的條件,怎能不令士子們心動?
在這場營銷盛宴之中,最為精妙之處,莫過于呂不韋将《呂氏春秋》公然展示于鹹陽城門之上,并未給此書的觀者設置任何門檻。
無論是名士官宦,還是黔首樵夫,皆在他邀請斧正之列。縱有目不識丁者,也會因好奇而駐足聆聽士人的朗讀與激辯。
唯全民之參與,方能極盡此書之價值。
盡管最終無人能夠領賞,但“一字千金”的故事已然成為曆史佳話,使得《呂氏春秋》之影響得以跨越時空,綿延不絕。
桑語将手縮回袖中,指尖不經意間觸碰到一個硬邦邦、圓滾滾的東西。她忽然想起來,适才嬴政給她的楚橘,她還沒來得及吃呢。
指尖輕撚,剝開那層黃澄澄的外皮,馥郁的果香頓時四溢開來。橘瓣入口,果然甘甜。
桑語眼波流轉,望向了嬴政。
她将半顆橘子遞去。
嬴政的目光在橘子上停留一瞬,終是伸手接過。他看着她轉回身去,繼續看着不遠處的熱鬧,鼓着腮幫子嚼啊嚼。
他也将一瓣橘子送進嘴裡,霎時,清甜裹挾着微酸在舌尖上交織碰撞。
桑語忽然眼前一亮,興奮地拽了拽嬴政的衣袖:“公子快看!”
順着她手指的方向,隻見木闆高牆前出現了一個花白頭發的老者。他身着一襲素白麻衣,手持竹杖,卻自有一派仙風道骨。
老者點着竹杖,不急不緩地走到一張書案旁,在衆人灼灼目光中執筆蘸墨。
圍觀人群霎時鴉雀無聲,隻聽得筆鋒劃過羊皮紙的沙沙聲響。老者運筆如飛,洋洋灑灑,待最後一筆落下,忽而擲筆長笑:“妙哉!一字不可易也!”
笑聲未落,老者已拄杖飄然而去。
那張羊皮紙随即被呂不韋的門客懸挂起來。衆人争赴觀瞻,頓起嘩然。
桑語滿心好奇,正打算擠進人群去看看,蒙毅不知從哪個角落裡冒了出來。他先是走到桑語跟前,微微一颔首,繼而走到嬴政身側,壓低聲音,快速低語了幾句。
嬴政原本舒展的眉頭瞬間擰緊,臉色更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陰沉下來。他轉身看向桑語,“我有急事,需即刻暫時離開鹹陽。阿桑,讓蒙毅護送你回宮吧。”
這段時間,桑語一直承擔着研墨的工作。相較于在永巷時的差事,這份工作輕松了許多,但伴君如伴虎,心理壓力也随之增加了不少。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她因此得以見到了許多曆史書上記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