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柔心想,嫂嫂和妹妹都是平輩,應當不必作長揖,就對鄭氏屈一屈膝蓋,隻對江婉點點頭。
鄭瑛皺起眉心,看一眼大夫人,終究沒說什麼。
江婉則熱絡地開口:“原來是五嫂嫂。”
崔夫人同鄭氏都意味不明地看向她。
沒人叫停,江婉便繼續說下去。
“嫂嫂姓孟,又是從北都來的,莫非是平陸孟氏?”
平陸?孟柔依稀聽縣上老人家說過,并州似乎是有個平陸縣。
她沒聽出江婉語氣中的戲谑,搖搖頭:“我是安甯縣人。”
崔氏又問道:“對了,隻聽說你姓孟,不知道名。家裡還有些什麼别的親人?”
孟柔照實說了,父親早逝,家裡還有母親和一個弟弟,然後說:“我叫孟柔。”
真奇怪,岑嬷嬷都找到安甯縣去了,怎麼大夫人竟連她的名字也不清楚?
或許是江五沒同她說得太詳細吧。孟柔很快把這疑惑抛諸腦後。
鄭氏突然放下茶碗,認認真真地看着孟柔,不知道在看些什麼;江婉也好似失了聲,好一會兒才恢複聲音,幹巴巴道:“原來是阿柔嫂嫂。”
崔夫人微笑:“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果然是個好名字。”
孟柔不識字,沒念過書,不清楚這是什麼典故,隻覺得應當是好話。
她名字也确實有些來頭。安甯縣地方不大,認字的人統共就那麼幾個,家裡生下孩子起名,大多是按序齒起個“大郎”“三娘”,再不然就按日子起名“初九”“七夕”之類。
孟柔的阿爹當年便是這樣得來的名,他一直不大滿意,到孟柔出世,便特地上門請裡正在辭書上劃個名字。
裡正老爺說:“女兒家,柔順最好。”便叫她作孟柔。
後來弟弟出世,也是這樣起的名,說是能夠康健平安。
也是因為這點緣故,鄉裡人喚他們姐弟倆時,總是稱呼“阿柔”、“阿壯”。
如何起的名,縣裡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并不是什麼秘密,孟柔就都說了。
崔夫人連連點頭:“好,好。”
也不知道到底哪裡好。
認過親,崔夫人體恤孟柔奔波勞累,讓人送她回院。
“這是我的義女,名叫傲霜,是個通達的人。你有什麼需要,隻管吩咐她就是,不必客氣。”
傲霜一直在崔夫人身側打扇,聽見吩咐就把雀尾扇交給旁人,過來朝孟柔問好。
“孟娘子,請随我走吧。”
孟柔有些猶豫,又等崔夫人說了一聲“去吧”,才戀戀不舍地跟着離開。
第一回見親就這樣草草結束。
人已經走遠,堂屋裡寂靜片刻,突然爆發出一陣笑聲,放肆至極,幾乎不是人能發出的聲音。
崔夫人側目,鄭氏隻是喝茶,而江婉已然笑得快喘不上氣。
“母親同她說什麼呢,’強自取柱,柔自取束’,她這般無禮,豈能是讀過荀子的人?
“孟柔,柔娘,真真是好一個柔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