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室裡,風絲絲縷縷地從窗戶吹過,兩人喝茶聊近況。周文渙皺着眉頭表示自己最近遇到了跟“人”有關的問題,确切說是關于人員的管理問題。在以前的工作環境中,大家幾乎同頻,無論是自主性還是獨立性都在一個頻道上,這樣的一群人在一起協作效率自然高,但現在卻發現,身邊的人連基本工作方法都有問題,更不要提什麼自主性、獨立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教,還教不會,實在帶不動……
林子夏安靜地喝茶,不時提一兩個問題,比如人員的最小單位配置,公司的業務方向等。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周文渙找來一張紙,給林子夏邊畫邊講……經過一番推演之後,核心問題又繞回到“人”身上,好像走到了一個死循環裡。
這時,林子夏舉起那張紙,讓周文渙看,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周文渙看了一會說:“還是人的問題。”
林子夏認真地問:“那是什麼人的問題?”
周文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這些人的問題。”說着指了指運營人員的問題,解釋說所有的業務需要執行,而這些人連最基本的執行都做不到位。
林子夏又問:“那把不合格的都換掉呢?”
周文渙搖搖頭表示換掉容易,難的是招到合适的人,要麼已經有成熟的經驗和能力,要麼是一張白紙,從頭培養。相比有經驗的,反而一張白紙更好帶。
林子夏接着問:“除了這些人的問題,還有别的人有問題嗎?”
周文渙想了想說:“我自己的問題。時間精力有限,但凡我有時間,自己就全幹了。”
林子夏又問:“其他合夥人能補位嗎?”
周文渙補充說:“合夥人每個人又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沒辦法互相補位。”
林子夏不再繼續提問,隻是平靜地說:“結果已經顯而易見了。”
周文渙不置可否地說:“本來就是顯而易見啊。”
林子夏搖搖頭說:“不不不,我們說的是兩個事。你心裡是不是很清楚人員的問題現階段沒辦法解決?“
周文渙回道:“對啊。”
“那你們定業務目标或KPI的時候是根據什麼标準來定的?”
“公司的業務增長肯定是按投入産出比來定的。”
“那有考慮到現階段人員的執行能力和實現能力嗎?”
“肯定考慮了啊。”
“你确定?”
“确定啊。”
“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