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紛紛看向幾個讀了書認得字的娃娃們:“你們想,冬生你是掌櫃,你自個想一個。”
沈青山和田中正坐在屋裡編筐子。
黃冬生抓了抓腦袋,想不出好名字。
田寶珠還在輔導哥哥學習今日的功課,忙得沒功夫想。
“要不就叫黃記供銷社,大夥也能曉得掌櫃姓黃?”楊文英将沈瑤畫的那張貨櫃圖紙還到田中正手裡。
這一提議大夥紛紛叫好。
“姑父,表姐讓我問您什麼時候再上山?”臨走的時候,黃冬生揣着楊文英給寫好的字詢問道。
沈青山将編好的筐子壘放在角落裡,頭也不擡的回道:“明日就去,阿瑤這是惦記我下的陷阱呢。”
大夥聽後紛紛笑出了聲,從沈家離開。
楊文英将針線簍子抱回屋,坐在燈下思考着該在這素帕上繡個什麼花樣。
黃杏在廚房燒了熱水,給她提了半桶,囑咐她早些洗漱歇息,莫要繡太晚。
翌日一早,黃冬生就又挑着擔子進城做買賣,尋鋪子去了。
田中正則是和村裡的男人們交涉,想用前段日子建學堂剩下的木頭,等他忙完,再伐些回來還給大夥。
大夥一聽就不樂意了。
這些木頭放那也是放,就用呗,還啥,這不是和他們見外?
鄉親們又問田中正,你要這些木頭是做啥,用不用俺們幫忙。
于是,在田中正和鄉親們的交談中,黃冬生鋪子還沒尋到,黃記供銷社的名号已經先打出去。
沈青山腰間别着砍刀出門上山,就見曬場上他大姐夫和鄉親們在搬木頭。
等他到了上回做陷阱的地方,發現捕獸夾上雖然有血迹,但卻被獵物給掙脫了。
于是又順着血迹,往更深處的林子裡做了陷阱。
日子一天比一天冷,積雪化了後又下了一場大雪,屋檐下懸挂着長長的冰柱。
各個村裡挨家挨戶都在貓冬,下河村的百姓卻在叮叮當當劈闆子,鑿木槽,在田中正的指揮下做貨櫃。
你問他們要不要工錢?
當然不要,給黃記做貨櫃就是給他們自個做。
開了春,他們開荒,地裡種上毛豆,阿瑤收了他們的毛豆,就能送到鋪子裡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哪能要工錢。
再說就是出把力的事,幹這點活,人也能暖和些。
今日學堂休假,孩子們吸溜着鼻涕跟在大人身邊遞闆子。
鄉親們仁義,沈家親族哪能真讓大夥白出力,每日都會熬兩大鍋熱氣騰騰的豆腐腦供大夥喝。
娃娃們還能分到一塊蒸的松軟的米糕。
不出兩日這貨櫃就給做好了。
臘月下旬,好事一樁接着一樁,黃冬生終于在榆錢街找到了合适的鋪面,馬不停蹄的拉着沈瑤過來看。
鋪子臨街,原先是開面館,屋内的桌椅闆凳很齊全,全部挪走後,面積也足夠大。
出了門,左邊是糧店,右邊是個糕點鋪,越看越合适。
就是價格太貴,一個月得一兩二百文的租金。
于是姐弟倆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用一月一兩銀子的租金簽下。
有了鋪面,黃冬生便叫了一輛牛車,回村裡搬來貨櫃,家裡人一通商量,就将開店的日子定在臘八當天。
于是接下來幾日,黃冬生就在東市同看中的小販私下宣傳自個的黃記供銷社。
一個月隻用交五十文就能在黃記定到屬于自己的貨櫃,把要賣的東西擺到貨櫃裡,往後就不用再風吹日曬的蹲守在攤子前,人空出來可以去幹旁的事情。
有那聰明的小販算出這筆錢比進城入市便宜,兩好合一好,再由黃冬生帶着參觀黃記供銷社後,好幾個小販當場交了銀錢,簽下字據。
這樣的好事,黃冬生自然沒有忘記他的白大哥。
黃記供銷社開業那日,沈家親族終于一起入城了。
這麼重要的日子大夥穿戴着新衣新鞋,打眼看去就曉得是一家人。
牌匾上的紅綢子被大夥一起揭下,賓客們聚在門前議論這招牌是什麼意思?
沈瑤将黃冬生推上前去為賓客們解釋,邀請着衆人進内參觀。
貨櫃上擺放整齊的雞蛋,白菜、蘿蔔、豆腐、腐竹,豆芽菜、各類曬幹的幹菜、蘑菇,價格都标的清楚明白。
挨着牆邊的筐子裡還放着農家編好的蒲扇,草帽,鍋刷,木鏟,手套等。
櫃台上的幾個小壇子裡還泡着酸菜,切了小塊插上竹簽供人品嘗。
格外惹眼的是另外一邊的桌案上攤放的半扇野豬肉,籠子裡還罩着活得野雞野兔,這下可算讓大夥明白這店鋪為啥叫供銷社。
就是啥都賣,啥都有呗。
擁有貨櫃的小販們今日也都來了,瞧着屋内的陳設和這麼多客人,一個勁兒的沖沈瑤和黃冬生道賀。
不多時,任掌櫃也帶着童、李兩位掌櫃前來道賀,大夥臉上都洋溢着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