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瑤搖頭,告知大夥兒趙良順說要考慮,但她瞧着很大可能不會同意以銀抵租。
沈青山看女兒神情沮喪,于是勸道:“不同意就不同意呗,隻要有錢還差買不到糧,辦法總會有的,我就不信活人還能被尿給憋死。”
“就是,表妹,姨父說得沒錯。”田寶來今日要留下來幫忙維持秩序,順便學一學,因為明日就要到他家做臨收點。
黃杏聽丈夫在孩子們面前說粗話,忙用手肘拐他,同時也跟着勸女兒不要擔心,開春咱們不是還賣蠶絲?
用錢買糧再轉交佃租也是一樣。
沈瑤看了眼家人,重振旗鼓,隻要她的麥子能一年兩收,來年給實施起來,就能解決眼下的難題。
确實是不必現在内耗。
想清楚這些,沈瑤擡頭指着繩索上的白菜:“娘,咱啥時候腌菜?”
瞧女兒又打起來精神,黃杏就高興:“明兒個,等菜幫子曬軟和些,你表弟晚上給鹽買回來,咱就腌。”
“好嘞!”
下晌,沈家院子剛支起桌椅闆凳,掏出杆秤就已經有村民陸續上門來。
羅墩子屁颠颠的站在大人身邊沖着沈瑤喊道:“阿瑤姐姐,我家要賣五十斤黃豆,可以賣十個銅闆。”
“嗯,羅墩子你排好隊别嚷嚷,輪到哪家就過稱算賬結錢。”田寶來一把拎起羅墩子,見他在空中踢腿,低聲威脅,“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沈老師。”
羅墩子望了望人群中忙碌的沈瑤,隻好老老實實的跟着爹爹來排隊。
“鄭叔,你家兩百二十二斤,這兩斤您拿回家。”沈瑤站在姨父身後看秤,然後再把數量報給老鄭頭。
老鄭頭家裡跟來的兩小子接過空麻袋和那兩斤豆,有些不好意思道:“阿瑤,那你給算算我家能賣多少錢。”
沈瑤剛要張嘴就聽老鄭頭雙手背負死死盯着她,“你可給我算仔細些,别給我家算錯賬,差一文兩文我可不依。”
“爹——”兩小子聽這話都有些臊得慌。
老鄭頭懶得搭理兩兒子。
沈瑤沖着排隊的人群望去,把幾個學生揪了過來:“來,鄭爺爺不會算賬,現在他們賣了兩百二十斤,豆一文五斤,你們算算,我該給他多少個銅闆?”
隻瞧娃們不約而同掏出早就準備好的沙盤,手握樹枝撅着錠埋頭在沙盤裡列出公式,嘴裡還默默念着口訣。
等一個一個都算好後,紛紛望向沈瑤。
“說吧,多少?”
娃娃們整齊劃一道:“回沈老師,是四十四文!”
呵——
人群中不知是誰倒吸一口冷氣。
有那會算賬的,還在掰着手指頭慢慢往上累加,也有懷疑孩子們算錯的,不然怎麼會這麼快就算出來。
沈瑤笑,覺得她的學生算錯的那些大人,不信可以自己算算。
結果一算,驚歎聲又是接連四起。
“還真對了,是四十四文。”
“呀,這群孩子這麼小,就會算賬啦!”
“可真厲害,算的又快又準,早知道也讓我家娃跟着學了,阿瑤,還能來嗎。”
院子裡人聲鼎沸,說什麼的都有。
被誇的小娃們更是紛紛挺起胸膛,看向自家爹娘。
羅老大聽村裡人誇自個兒子聰明,隻覺得自個今日面上是真有光,他都想好了,往後多給沈家送些幹柴來,讓沈家冬日裡做買賣都不用愁柴燒。
其他的家長亦是如此想。
“鄭叔,錢您拿好,可别抖落掉了。”沈瑤解開錢串子數出四十四枚銅闆遞過去。
老鄭頭捧着那四十四枚銅闆的時候,手還在抖,被沈瑤這丫頭打趣還不服。
“你少埋汰人也少得意,我吃過的鹽比你這丫頭吃過的糙米還多。”老鄭頭手一揮,嘴角一咧,滿面春風的領着兩兒回了家。
後面排隊的幾戶也陸續賣了豆,拿到了錢。
除了與沈家相鄰的周大順家,因之前鬧過口角,又看不慣沈家行事,沒少在背地裡編排,他家可拉不下臉為幾個銅闆去巴結沈家。
因羅墩子等一衆娃們在村裡給爹娘掙了臉面,回家都被爹娘稀罕的不行,也更加堅定了他們日後要好好學習的決心。
所以每天晚上小太陽幼兒班開課時,外頭就扒滿了村裡不少的孩子。
那些孩子們捧着沙盤,蹲在廊下望着屋内求知若渴,看得楊文英和沈瑤都不忍心。
兩日後,村裡十幾戶人家為了能讓自家娃讀書,于是各自派了當家的拿上禮去求沈家擴房。
哪怕是大夥齊齊摔泥磚,一家一把麥稭草,也得讓沈家再起一個屋子,讓娃們能坐在裡頭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