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思有些激動,睡不着覺,不由得想起這三年多的日子。
裝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哪怕他再用心,總有很多細節與真正的孩子不一樣,開始時他奶還懷疑他腦子有問題。
好在他說話說得早,打破了這一猜測。
漢中府的方言他剛開始的時候一句也聽不懂,但以成年人的思維來學習還是很快的。
是以他八.九個月就會開口叫娘,一歲出頭就能簡單而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等一歲半的時候,他說話就很順利了。同年齡的小孩子,這個時候還是兩三個字向外蹦。
村裡人都說他說話早,聰明。
他娘從他能說清楚話開始,就教他《三字經》,他跟着背,并對着書認繁體字,學的速度也不快。
再不快,兩年下來,他《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這些都背完了。
《千家詩》也背了一部分。
這啟蒙也算是結束了吧?
家裡人知道他在跟他娘背書,知道他能背過一些,但具體背得怎麼樣也不清楚,等知道他學完了這些一定很吃驚,吃驚之下應該會同意他去上學吧?
他要是去上學的話,多長時間能去縣試?
把縣試比作高考,小學是識字明理階段,是基礎,主要的是中學,那就算他是成年人的思想來學,至少也得三四年吧?
顧思胡思亂想着,睡着了。
第二天,早飯後,顧思還是先對他娘說起這件事:“娘,我想上學堂念書。”他娘的思想比他爹的成熟,對于學習的事比他爹看重多了。
舒穎有些驚訝:“怎麼想去學堂念書?”
顧思臉上帶着些委屈:“大堂伯他們都說讀書人才能被人尊重,說話别人聽,我也想當讀書人。”
舒穎考慮了一下才道:“你太小了,你爺怕是不同意。”
“你讓我爹爹去跟我爺說嘛,讓我爺跟我曾爺說。”顧思拉着他娘的袖子撒嬌。
舒穎對于自己兒子最了解,想着早念書也好,就跟自己夫君商量。
顧名一聽就不同意:“他還那麼小,上什麼學啊,現在正是玩的時候,等大些了再說。”
“小孩子記性好才要早早地學,不然等大了反倒是學得慢了。”舒穎舉了一些例子,又叫顧思背了《三字經》。
顧名倒是很高興顧思能背過書,但舒穎怎麼說,他也覺得顧思太小了,不适合現在就上學堂。
舒穎辯不過他,幹脆也不找他了,直接在午飯後找自己公公。
顧爺爺一聽大兒媳說要讓孫子上學,很是遲疑:“他才四歲,太小了。”
家長都喜歡說虛歲。
“爺,我想上學,我背書可快了,不會浪費錢的!”顧思到顧爺爺跟前撒嬌。因為他是他爺唯一的一個孫子,他爺對他很是看重。
顧爺爺笑着摸了摸顧思的頭:“不是錢的問題。”他看向舒穎,說出自己的擔憂,“孩子小容易生病,學堂的孩子又多,他還沒長成,不易放出去。”
舒穎怔了一下,沒想到公公是顧慮這個。她隻有這一個孩子,聽了這話也免不得慎重對待起生病的問題來,覺得很有道理。
顧思把生病這事給忘記了,他長在二十一世紀,打過各種疫苗,醫療又發達,誰做事之前會考慮生病啊?生病這種小事,根本就不在人的考慮範圍之内,因為随便一治就好了。
但在這裡三年,他聽過村裡有孩子去世的事,知道一個感冒發燒也會要了人的命,而且小孩子的免疫力低是真的,他也聽說一些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成天生病,知道大人的顧慮很有道理。
但他不想放棄。
他努力說服自己爺爺:“我下學堂回來會認真用胰子洗手,一定離生病的學生遠一點,天冷了就多穿衣服。”
“爺,我都背過《三字經》……”顧思正要向着他爺展示自己都背過了些什麼書。
平時是他娘教他背書,但他娘不是個愛炫耀的,且很有那種“藏鋒”的心态,做事怕太出頭會被人嫉妒針對,是以家裡隻知道他在背書,有時候也會叫他背一小段,具體的情況也不清楚。
舒穎捂住了兒子的嘴,止住了他向下說,對着公公點頭:“爹你說得對,太小了上學堂我們照看不到,很容易生病,那就再過兩年再說吧。”
顧思聽他娘說得堅定,知道健康這個問題對于家長來說是個大事,他娘是不可能再同意他去學堂了,整個人表現得蔫蔫的。
其實這是為了放松他娘的注意力,等下午找了個機會,顧思就去四院正房裡找他曾祖父了。
爹娘和爺爺不同意,這不是還有家裡的大家長嘛。
顧家是個五進的宅子,前後院都有屋子,都沒住人。
二院住的他九爺一大家;三院住他家,他爺他奶在正房住着,北廂三間他家住一間、他叔嬸和妹妹一間、織布紡線的屋子一間,南廂他姑住一間,空兩間;四院住的他三爺一家和他曾祖父。
這宅子聽說是他高祖父,就是他爺爺的爺爺在世時置辦的,起先隻蓋了前院和二院。後來高祖父去世分家,他曾祖父把其他地方一溜的全蓋成磚房,在村子裡都是少有的。
這次他吸取經驗,沒有先說他要上學堂,而是先問他曾祖父:“曾爺爺,學堂裡學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這些,就要開始學《論語》嗎?”
顧家曾祖父有些意外顧思能把這些啟蒙的書都說出來,笑着搖頭:“不是哦,還要學《顔氏家訓》和《朱子小學》。”
顧思眨眨眼,還有這兩個嗎?這和他想的不一樣啊,他還以為他可以正式學四書五經了呢。
“謝謝曾爺,我知道了。”顧思點點頭,跑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