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尚書齊不韋于朝堂爬滾多年,識帝王心,又善賣苦煽情,近日家中嫡子還與長公主定下婚約,頗得聖寵。
經其一番涕淚縱橫的陳詞,皇帝的盛怒果然移轉了幾分,他不耐地敲了敲玉案,将怒火轉向了百官之首的江風之:“珏王,你聽見了嗎?”
“這便是你讓女子參加恩科的後患!”
“如今淩狀元尚未為官,便惹得同袍嫉恨,若是真讓她為官為将,還不知會惹出多少禍端!”
厲聲長喝于大殿之内回蕩,江雲霆側頭睨向旁側長身默立的江風之,譏諷地扯起嘴角。
“父皇息怒。”
江風之目色泠然無懼,紫袍微動施了一禮:“禍兮,福之所倚。兒臣以為,此事并非禍患,而是父皇之福。”
“哦?”皇帝冷哼一聲,緊盯着他反問道,“這等醜事竟成了朕的福分?”
江風之神色未變,不疾不徐道:“女子入朝,雖不可避免會惹有心之人嫉恨,興起波瀾,可此波瀾,亦是父皇明辨忠奸的澄鏡。”
戛玉敲冰的清音讓殿内沉郁為之一滌,又如水一般緩緩淌開。
“譬如此次鬧劇,看似是因淩狀元女子之身招人嫉恨而起,實則,卻是由韓天嘯之類目無王法,黨同伐異的男子所緻。”
“今日他們能将女子之身的同袍視為異類,唆衆霸淩,用盡腌臜;明日他們亦能将政見不同的同僚視同仇敵,黨同伐異,欺君罔上。”
江風之緩緩踱至齊尚書身側,清貴的玉樹之姿讓身旁的狡黠醜态無處遁形:“再譬如齊尚書。”
“此等目無王法之徒,齊尚書方才卻還出言為其開脫,将矛頭轉向淩狀元身上,是何居心?”
“莫不是真如顔尚書所言,其中另有隐情?”
水中暗流緩緩攪動,又将齊尚書推上風口浪尖,他頓時冷汗直冒,連忙抱芴申辯:“老臣之心,為君為民,日月可鑒!”
“陛下——”他佝偻着身子,長拜叩首:“老臣深知陛下憂心長公主婚事,故而急于求成,亂了分寸,事發當晚老臣所忙碌之事,顔尚書與千羽衛皆能作證,臣不敢欺瞞陛下!”
“此次武進士宴是老臣承辦不力,臣甘願領罰,至于勾結加害之罪,臣決不敢當,請陛下明察!”
皇帝見着即将結為親家的齊尚書叩首在地,心緒有些煩亂,正欲揮手叫其起身,又聽江風之泠然之音緩緩傳來。
“父皇已經目睹,近來士風浮躁,目無王法之徒氣焰嚣嚣。”
“兒臣提議女子入朝,便是想為大璟注入一抔活水,激勵男子奮進,共襄盛世。”
“若是男子們非但不争流奮進,反而妄自尊大,排除異己,那麼此等故步自封之輩,實非大璟可用之材。”
他垂眸長揖:“兒臣懇請父皇,嚴懲鬧事之人,以儆效尤。如此,方能轉禍為福,解父皇之憂。”
*
翌日,淩宅。
秦燕将一盤清香撲鼻的蓮子糕放于淩月面前,樂呵呵道:“金鳳門外貼了告示,龍門宴上鬧事的韓天嘯等人皆被褫奪進士名号,不得铨選為官了。”
“娘心中的石頭也終于放下了,咱們——”腕間忽然覆上一陣暖意,秦燕疑惑地止了話頭,見淩月正默然垂眸,伸出手指認真地給她把着脈。
“寸、關、尺三部有脈,陰陽和平,一息四至,不浮不沉。”
“阿娘脈平,素來身體強健,少有病痛,”淩月雙眼亮晶晶地望向秦燕,“對嗎?”
秦燕愣了一愣,抛了方才的話頭,笑着颔首道:“對呀,我的女兒怎麼成小神醫了?”
“阿娘,”淩月不好意思垂下眼眸,輕輕一歎,“我與阿娘朝夕相處,自當知道阿娘身體康健,能把出這些也沒什麼說服力。”
“怎麼會呢,”秦燕慈愛地拍了拍淩月的手掌,順勢在另一端的榻上坐下,“阿娘從前找過郎中看病,他啊,與你說的一般無二。”
她毫不吝啬地誇贊起來:“我的女兒就是文武雙全,做什麼能成的。”
“阿娘别打趣我了。”淩月羞慚地指着一頁醫書,“都是書上寫的,阿月才學了一點皮毛呢。”
秦燕細細讀着書卷上寫滿的小注,歎道:“好孩子,難為你如此用心,自龍門宴回來便在鑽研這些醫理。”
“連龍門宴的處置也不關心了。”
她心疼地看着淩月,将糕點往前推了推:“嘗嘗吧,娘特意給你做的。”
“阿娘真好。”淩月捧起一個清香剔透的蓮子糕,先遞給了秦燕,又自己拿了一個,甜滋滋地品嘗起來,“好香好酥軟啊,娘的手藝真好!”
她拾起方才的話頭,彎起眼睛:“龍門宴之事,有殿下在,阿月并不擔憂。”
隻是殿下的身子……思及此,淩月羽睫微垂,目光落在醫書之上。
她不确定自己做這些有無助益,畢竟殿下的身體那般虛弱,想必那是連珏王府太醫都棘手的頑疾。
可她若不做些什麼,心中的無力便會像藤蔓一般将她緊縛。
秦燕心知淩月憂心之事,也不由得喟然長歎:“珏王殿下是個極心善的孩子,可這樣的孩子,為何卻那般命苦。”
淩月心中戚然,下意識去看床頭挂着的那柄銀劍,馬車上的交談猶在耳畔。
她此前并不知曉這柄銀劍是先貴妃的遺物,想起殿下提及先貴妃時黯然的神色,淩月默了片刻,輕聲發問:“阿娘可知……先貴妃因何仙逝?”
秋風伴着她的話音輕輕吹拂,順着翻動的書卷望去,院中的槐樹已染上金黃,沙沙地搖曳輕響。
宛若歲月的顫音,一寸寸溯回過往。
秦燕滿目秋色,又緩緩歎了口氣:“那是六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北纣來犯,北地陷落,珏王殿下初上戰場,随飛鳳軍北上抗敵。”
“那時北纣異常兇悍,飛鳳軍曆經苦戰,半月之久沒有戰報傳回鳳臨。”
她垂下眼眸:“這個時候,民間忽然盛傳殿下戰死。”
“據說先貴妃難以接受這個消息,便騎馬佩劍欲闖出宮門,奔赴戰場。”
“當時民議沸揚,皆傳先貴妃已闖至最後一道宮門,卻被陛下所派禁軍攔下帶回。”
一片槐葉随着話音飄入窗棂,恍若風之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