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盧大郎成親的日子。
盧大貴夫婦提前兩日回了杜家村,将屋子裡裡外外的打掃了一番,挂紅布,貼紅字,把屋子布置得喜慶極了,仍誰來見了都會覺得盧家對這門親事滿意極了。
盧家兄妹幾人是前一日的傍晚回的村,盧曉曉和盧二郎把鋪子打了烊,便駕着車接上盧三郎和盧大郎回了村。
到了家,又是炸丸子,又是做糕餅,還買了花生、瓜子,炒制成幹貨,幾人忙到亥時才歇下。
到了成親這日,一大早盧大郎穿着新做的紅布衣裳,帶着盧三郎,趕着騾子車往趙家村去,騾子身上綁了朵大紅花,車上坐着兩個吹鼓手。
到了趙家村口,吹鼓手便下了車,吹吹打打地進了村。
趙家的院子裡已來了好些看熱鬧的村民,盧三郎把帶來的糕餅派了派,分了花生瓜子,又替大哥做了詩,答了對子,這才把新娘子接上了車。
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回走,一道的還有趙杏花的二嬸和妹妹。趙家村離着不近,等到了杜家村已過了午時。
盧大娘子早早就在門口等着了,端着一個簸箕,裡面鋪着塊紅布,上面盛着五谷、豆、錢、彩果。新娘子一下車,盧大娘子邊說吉祥話邊撒谷豆,看熱鬧的孩子們一窩蜂的上前争拾。
把新娘送進屋,盧春芬給幾人端來了鮮肉馄饨,盧家兄弟和趙杏花平日在鋪子裡吃過不少,倒不覺得什麼,可别人就不這麼覺得了。
趙家二嬸吃了一口,不由一驚,這家人的手藝竟是這樣好,生意定是做的不錯,大哥大嫂還這樣小家子氣做派。
兩位吹打手,那更不用說了,忙了一個上午,早已經是饑腸辘辘了,兩人是一個接一個的馄饨往嘴裡送,舌頭都要鮮掉了。
趙桃花吃了一口,爽滑的面皮,紮實的肉餡,突然間眼淚湧了上來,她可從來沒吃過這樣好的東西,眼淚滴落到碗中泛起漣漪,然趙桃花悄悄地抹掉眼淚,大口地吃起來。
真好呀,姐姐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她也要努力過上這樣的日子。
到了開席的時候,趙二嬸與趙桃花坐到了主桌上,隻見這菜如流水般的端了上來,葷的有炖雞、燒肉、炸丸子,熏魚、炒肝、鴨架湯,素的有炒白菘、拌涼皮、桂花藕,最後還有一碟子擺成花的烤鴨片,一大碗紅豔鮮香的鮮蝦粉絲煲。
趙家嬸子不由地直咋舌,乖乖,這是做了多少好東西,這送親還真是來對了,趙家那邊的席面哪能吃到這許多菜。
“我一直說杏花能嫁到你們家是有福氣的,我從沒見過哪家喜宴能有這樣多菜。親家别笑我眼皮子淺,我這是高興呀,高興親家看重我們家杏花。杏花這丫頭,從小就不被她爹娘重視,到了待嫁的年齡又因為樣貌好被蹉跎了婚事,看我這說到哪去了!總之啊,杏花這丫頭是能幹的,往後就托付給親家了。”趙家嬸子拉着盧二娘子的手絮絮地說道。
“看嫂子說的,杏花嫁入我們家,我們肯定會好好待她的,她能有您這樣惦念她的嬸子也是她的福氣。嫂子今日多吃些,我們家是開吃食鋪子的,就在鎮上的銅鑼巷裡,嫂子若是有時間,來鋪子裡喝盞茶。”盧二娘子見趙家嬸子說話漂亮又講禮,也願意結交。
“那我便托杏花的福認下這們親戚了,往後我要是上門讨杯水喝,親家可别嫌。”
趙二嬸是自己來送親的,往日裡和杏花家來往不多,很是看不慣杏花爹娘磋磨女兒的行徑。今日見趙家送親的人隻趙桃花一個小丫頭,連個能寒暄張羅的人都沒有,便主動坐上了車。
坐在旁桌的秀珠,見到主桌這邊有說有笑,又想起自己的娘家,頗有些不是滋味。
盧春芳見嫂子筷子動得不歡,擔心道,“嫂子,可是有不适?”
“沒事,就是肚裡的孩兒動了動。”秀珠回道。
“嫂子讓我摸摸吧!”盧春芳躍躍欲試,得到了秀珠的點頭,便伸手摸了摸秀珠圓滾滾的肚子,邊摸邊說道,“小侄兒,快快長,等你出來了,就有好多好吃的了。”
大家都歡喜地吃着宴席。
與秀珠一樣,有着異樣心思的還有一個坐在邊桌的青年人。這席上若是有那醉香樓的常客,便能一眼認出這是李師傅的徒弟。
李師傅的徒弟怎麼會在這席上?這就得說到幾日前盧記食坊賣的花甲蒸粉絲了。
出了花甲蒸粉絲後,盧記食坊又相繼推出了鮮蝦粉絲煲、蝦蟹粉絲煲一系列粉絲菜品。
一時間,晶瑩剔透、爽滑有嚼勁的粉絲成了盧記食坊的又一招牌菜,被醉香樓分流走的顧客又回來了。
這一下急壞了醉香樓的李師傅,這些個客人倒是不影響醉香樓的生意,可是他怎麼能看盧記食坊名聲漸起?
北宋有涼粉,多作市井吃食,有用仙草、仙人草、涼粉草做的,也有用大米、豌豆做的,做法都是将原料磨成粉漿,熬至粘稠的湯汁後,凝固成塊狀,再以刀分食,可口感不如粉絲有韌勁,也沒有絲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