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二郎不甘地看向盧大郎。
“方掌櫃知道咱家開了吃食鋪子,有意收我為徒,教我管鋪子呢!”書肆的東家有意安排方掌櫃明年到别處管鋪子,城關鎮上的流水比較穩定,人口也不多,換個人來守成便好了。
盧二郎又望向盧三郎,哦,這個不行,三郎得考功名。
接着又轉向盧二娘子,哦,娘也不行,娘的手藝怕是把客人都趕光了。
“那大嫂?”盧二郎又不死心的問道。
“大嫂往後就在前頭招呼客人,娘剛還誇她做得好呢!”趙杏花模樣好,辦事爽利,是最适合招呼客人的。
“那就這麼定了,二郎往後就好好跟着妹妹學廚藝。”盧大貴道。這廚藝怎麼能随便教了外人呢,趙杏花還沒通過考核呢!
老大學經營,老二學廚藝,這樣的安排正好,各有所長,往後兄弟倆就能齊心協力地把吃食鋪子經營下去。
“二哥,等你廚藝練好了,把做菜的活接了過去,咱倆的分成對半分,你也想多攢些錢吧?”美食和錢都是盧二郎的最愛,盧曉曉對盧二郎了解得透透的。
開鋪子後,盈利的分成根據各人幹的活改了。如今是盧曉曉五成,盧家三兄弟各一成,盧大貴夫婦一成,盧二伯家一成。盧大郎算的是趙杏花的工作,盧二伯家那一成是盧大貴夫婦讓了利。
“那可說好了,我若是學得慢,你不許說我笨。”
“二哥,你最聰明了,放心吧,我肯定不會說你笨,隻會說你懶。”
“曉曉放心,往後我們都一塊盯着二郎,肯定不叫他偷懶。吃完飯就練起來,我記得是得練刀工吧?”盧二娘子笑道。
“娘,好歹教我舒坦的過了這個中秋。”盧二郎哀嚎道。
大家都笑了起來。
第二日,到了盧大娘子要請客的日子,盧記食坊辰時便打了烊,一家人乘着騾子車回了村。
盧曉曉到盧二伯家幫忙,盧大貴父子幾人就趁着天未黑,去地裡看了看種的糧,再過幾日便要秋收了。
盧二娘子則回家看種下的辣椒秧子,這可是盧曉曉最看重的,托了盧春芬每日澆水。
盧曉曉要做的不多,隻需要炒個賽螃蟹,把帶來的烤鴨片好,用鴨架炸個椒鹽鴨架,再做個鴨湯,食材和調料都是從鋪子裡帶過來的,做起來又快又方便。
很快就置辦出了兩大桌吃食,一桌是盧大富一家和裡正一家,另一桌是盧大貴和裡正二房一家。
老裡正夫婦兩最喜歡的是賽螃蟹,鮮香嫩滑,不費牙,對盧曉曉好一頓誇。
杜子柏也說盧記食坊如今在學堂裡是如何地受歡迎,饞得杜子松直央着裡正娘子帶他去鎮上。
一頓飯吃得是賓主盡歡。
吃完飯,盧大貴一家幫忙收拾了一番,才往老宅子走去。
忽聽後方的村道上傳來駕車的聲音。
“老丈,請問杜有财家怎麼走?我來幫杜家女兒帶幾句話。”駕車的年輕人問道。
“就在前頭,我上車給你指路吧,可是有什麼急事?”盧大貴道。
“那謝謝老丈了。”年輕人沒有多說,等盧大貴上車後,又把車子趕得跑了起來。
等盧曉曉幾人走到杜家門口,正好見到剛才的年輕人從院裡出來,隻聽杜家堂屋裡傳來張大娘的哭嚎聲,“我的兒啊,你怎麼這麼命苦啊!”
對方見盧曉曉幾人,下意識地點了點頭,打了個招呼,便駕着車離開了杜家村。
張大娘的哭聲還在繼續,盧曉曉幾人不便在人院門口前多留,趕緊回了自家院裡,盧大貴已在家中。
“爹,隔壁杜家怎麼了?”盧曉曉忍不住問道。
“我在家聽得也不分明,好像是春花的男人出去跑貨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