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曰:“然。”
劉邦:“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獸耳,功狗也。至于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承受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衆将士啞口無言。
曹參,封平陽侯,食邑一萬戶。
衆将說張良無功,不得受封。劉邦說道:“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此子房之功也。子房的功勞,遠在諸臣子、諸王之上。請先生自擇齊地三萬戶為封邑。”
張良謝恩:“臣遇陛下于留地,請以留地為臣封邑。”
劉邦應允:“先生輔佐朕定天下有功,那就以留地三萬戶為先生封邑。”
張良再拜而謝:“陛下得天下是天命所歸,臣不敢受三萬戶,一萬戶足矣。”
于是,以留地一萬戶為張良封邑,與蕭何、曹參一同受封。
劉邦封了二十多名諸侯,封樊哙為舞陽侯。
又過了數日,劉邦從複道上看見一群武将坐在沙地上交談。他心生疑惑,于是問左右:“這群人接連數日坐在沙地上,是在說些什麼呢?”
張良笑言:“這些人打算謀反,陛下不會不知道吧?”
劉邦大受震驚:“如今天下初定,他們為何要反?”
張良說:“陛下起自布衣,憑着這些人得了天下。然而您所封賞的都是自己親近寵幸之人,所殺戮的都是自己厭惡之人。衆将士計算功勞,竟發現依照陛下的手筆,天下土地根本不夠封賞全軍。又因為這些人素來與您不夠親近,恐遭殺戮,故而聚在此地,商議謀反。”
劉邦臉色鐵青:“先生有何妙計?”
張良:“臣建議陛下先封賞衆所周知的您所讨厭的臣子,以安衆将之心。臣鬥膽問陛下,您最讨厭的人是誰呢?”
劉邦說道:“自然是那個小人雍齒,若非雍齒反叛,朕何苦至于斯?朕多次想殺他,後來他又屢立戰功,最終沒有殺他。”
張良:“那就先封雍齒,這樣衆臣子心中有了盼頭,就不會再有謀逆之心了。”
于是,朝議之時,劉邦召見雍齒,當衆封他為什邡侯,食邑兩千五百戶。衆臣子見雍齒封了侯,心想自己的功勞不遜于雍齒,且沒有像他那樣多次得罪陛下,遲早會得到封賞,于是一個個把心放進了肚子裡。
漢六年正月底,劉邦分封全部功臣,共一百四十三人,衆将士心滿意足,“謀反”危機也得以解除。
朝會結束後,張良留在殿中,與帝後共進午膳。
席間,劉邦感謝張良的計謀。
張良連說自己不敢居功,一眼瞥見呂雉,于是問道:“臣鬥膽請問皇後,您最讨厭的人是誰呢?”
呂雉說道:“妾身是大漢的皇後,是天下女子的楷模,應當克己複禮以為天下之先,妾沒有讨厭的人。”
劉邦大為贊賞:“皇後是天底下最賢淑最溫柔最善良的女子,朕何其有幸,得此佳偶!”
呂雉靠在劉邦肩頭,羞赧一笑。
張良含笑看着她:“是嗎,臣不信。”
呂雉火冒三丈:“朕是大漢的皇後,陛下許我帝後同尊,留侯是在質疑朕的威信嗎?”
張良吓得筷箸都掉在了地上,忙避席道:“臣不敢。”
呂雉問左右:“依大漢律例,觸怒皇後,當何罪?”
左右答曰:“并無先例。”
呂雉又問:“觸怒皇帝,當何罪?”
左右答曰:“當誅!”
張良磕頭如搗蒜:“皇後娘娘,皇後陛下,請饒了臣吧!”
呂雉怒火正盛,别過臉去。劉邦也為張良求情:“子房是無心之過,念在他曾經教導過盈兒的份上,請皇後寬恕他。”
呂雉從牙縫裡擠出四個字:“下不為例。”
張良再次謝恩,侍從為他換上了新的餐具,君臣三人宴飲如初。
如果呂雉不肯寬恕張良,劉邦會殺了他嗎?自然是不會的。
張良與呂氏頗為交好,皇後又如何因為一句玩笑話就遷怒于他?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