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還未開口,呂雉轉身看着叔孫通,稱贊道:“先生所言極是,這才是大儒的風範。”
漢五年二月甲午日,定陶氾水北岸,劉邦和呂雉穿着冕服,并肩登上高台,各諸侯、将軍、百官魚貫入場,山呼萬歲,帝後賜卮酒,臣子受而再拜,依次而坐。兩個小孩乘五色車,在宮人的簇擁下入場,跪在階下。
帝後一同登基,這是曆史上獨一例。
皇帝立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文武百官避席,山呼萬歲,向太子效忠,随後入座。
皇帝封公主劉元為長公主,以齊地琅琊邑及周圍數縣共十萬戶為長公主封邑,這是當時天下最富裕的地方。皇後的食邑亦為齊地十萬戶,地點不可考。
呂母坐在台下觀禮,呂澤呂釋之兩兄弟及長姁、少姁(呂媭)兩姐妹分坐兩側。她看着高台上的女兒,一時悲欣交集,抽出手絹拭淚。
“母親。”呂澤向她使眼色。
呂母哽咽:“你父親生前最愛雉兒,他若是活到今日,不知有多歡喜。”
長姁、少姁聞言,也抽出手絹陪她掉了幾顆淚水。
定陶,是項梁戰死之處,也是梁王定都之所,如今皇帝又在此登基,自然要安撫百姓。
劉邦稱帝後在此向百姓贊頌了項梁起兵反秦,擁立義帝的功勞,又贊賞了項氏諸子弟在楚漢戰争中對自己的助力。
他列了一張長長的名錄,其間有項氏嫡系近支和項籍親信的名單,并标注了懸賞金額,号令将士百姓按圖索骥,擊殺餘孽。
劉項二氏俱為姬姓起源,項氏嫡系株連殆盡後,劉邦給了項氏庶支兩個選擇:其一改為劉氏,一應待遇比照宗親,其二追随項籍,身死族滅。
跟随皇帝的将士臣子中有曾為項籍效力者,也一一走上殿前,在天下人面前大呼“項籍”三聲,以示背棄。
項籍放出去的姬妾、近臣及其子女紛紛被人捉來,獻給劉邦,劉邦将這些人都處死了。然而項籍的妻子和他的嫡出子女一直沒有蹤迹。
劉邦明察暗訪,終于找來了彭城王宮的一個畫匠,此人見過項籍的妻子田氏,并獻上了田氏的畫像。
劉邦定睛一看:畫中人窈窕修長,美豔動人。于是說道:“項籍的妻子怎麼可能長成這樣?”提筆在她臉上點了一大片黑點,又打了幾個叉,命令畫匠根據自己的口述重新作畫。
畫匠正在殿中給項籍的四個孩子作畫,淮南王英布走了上來。項籍殺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們,英布恨不得給他挫骨揚灰。他對畫師說道:“你畫得不對,項籍的兒女們不長這個樣子。”英布搶過丹青,在絹帛上畫了四隻活靈活現的蟾蜍,聲稱那是項籍的兒女。
畫匠也在劉邦的指導下,畫了一個矮胖粗黑,臉上還結了許多麻點的老妪。劉邦拍手稱快,命人複寫了許多份,封發各郡各國,按圖索骥。
官兵們拿着肖像,至死沒有找到項籍的妻兒。
田氏回到了吳縣,侍奉桓楚的母親,将子女們改為桓氏,這一支的後代有個叫桓玄的,建立了短暫的桓楚政權,後被劉裕擊殺,盛年而亡,谥号武悼皇帝。這是後話。
劉邦登基後,多次設宴款待群臣。這些人飲酒之後就拔出佩劍,對着牆壁、柱子一頓亂砍,劉邦大為驚懼,他擔憂自己百年之後,太子不能夠震懾群臣。
叔孫通看出了皇帝的煩憂,于是向他建議制禮作樂,約束群臣。劉邦半信半疑:“會不會太難了些?”叔孫通曰:“不難。”他以周禮和秦法為藍本,删繁就簡,制定了《漢儀》十二篇。
儒生中有不少看不起他的為人,認為此人見風使舵,完全不顧禮義廉恥,一味為皇帝辯經。再加之他多次向漢王舉薦力士、盜賊,卻從不舉薦儒生,因此不願意跟随他。
叔孫通毫不在意這些人的看法,他帶領弟子百餘人前往魯地,征集儒生三十人,又加上皇帝近臣中有學問者,在野外練習禮儀。
一個月後,請皇帝檢閱。劉邦龍顔大悅,遂命百官和諸侯勤加練習,以備來年十月的朝歲大禮。
同年五月,劉邦下了高帝五年诏:
(诏曰)諸侯子在關中者,複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食之一歲。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複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複其身及戶,勿事。
(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诏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于吏者,亟與。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亡謂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今吾于爵非輕也,吏獨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勞行田宅,今小吏未嘗從軍者多滿,而有功者顧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長吏教訓甚不善。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且廉問,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論之。
當初跟随他入關中抗秦的六國子民,留在關中的免稅十二年,返回故鄉的免稅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者,國家會送他們回到故鄉,恢複他們的田宅和過去的爵位。迫于生計自賣為奴仆者,恢複自由身。跟随他打天下的将士,均有大夫及衣上爵位,論功發放田宅,與民生息。
劉邦遣散軍隊,衆人歡呼,半數以上回到了故鄉,也有一小部分留在了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