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孽歸 > 第50章 第 50 章

第50章 第 50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想到城門外尚有災民忍饑挨餓、朝不保夕,奉行側目。

夏城有聖上派駐良臣建言施行,而諸事裁奪,則出王府。

王府之中,東嶺王癡愚,無力處理政務。世子谛,不似能人。眼前這位王妃弱不禁風,憂愁欣喜,俱是真情流露。

會是誰拍闆拒災民于門外?

“舅母心慈愛民,實乃東嶺百姓之福。”趙結稍加贊許,複又惆怅,“朝廷掘開進出東嶺的通路耗費了許多時間,東嶺路險,赈災隊伍前行途中難免損耗,到夏城也不知能剩多少錢糧。耗時費力,不說徒勞,也難說有功。縱然幾日後赈災隊伍就能抵達夏城,也救不了早兩月間罹難的百姓。”

季真滿眼哀戚,潸然落淚:“天災降世,非凡人所能敵。殿下翻山越嶺,曆盡重重艱險趕來夏城。殿下明德,足令士民感戴,還請殿下莫再因此自責。”

趙結作态,聲調驟沉:“他們本不該死,有人本也能活,可惜遠水難救近火。”

奉行心道,這是在興師問罪。

抵達夏城三日,總算是切入正題。

茶溫了。

季真舉帕揾淚,怯怯飲茶潤喉,落盞幽幽一歎,面露難色道:“殿下學究天人,超塵出俗,比妾身更知:世間萬事,往往是人心雖有餘,人力有未逮。”

趙結卻說:“人力縱有盡,也當不遺餘力。”

約是心急回話,季真猛提一口氣,噎進肺腑,以緻咳聲不斷。

待病喘稍平,季真哀聲:“終歸事事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殿下知道,東嶺省内多山多瘴,少有連片農田,地瘠民貧,收成原就不好。

“開隆以前,似永蒼、南陵等地,土地開闊肥沃,适宜農耕,每年每畝收糧都在三百斤上下。遼洋多川少田,然每年能收兩季,每年每畝收糧可達五百斤。而在那時,東嶺每年每畝的收成,就隻有永蒼等地的七成左右。

“開隆三年,天神降罰,六月飛雪,當年收成銳減。次年無夏,此後連年天候寒冷,于東嶺瘠土無異于雪上加霜。每年每畝收成甚至不足開隆以前豐年之半。近年稍有回暖,但仍不足從前七成之數。

“今年年初,雨量充沛,原以為會是豐年。可暴雨不停,省内田苗幾乎盡數被淹。山洪水澇随之而來,農戶自顧不暇,沒能及時搶救田苗,緻使大量田地絕收。

“如今新糧未收,往年存糧不足。近火熊熊,卻也實在無近水可解。

“可即使知道杯水車薪,最初災民來時,王爺是曾下令好好安置的。無論來自何城何鄉,全都接進衙門,好吃好喝好穿供養着。不成想他們身帶瘟疫,連累了照顧他們起居的衙役百姓及其親屬,激起城中百姓不滿。

“不久又來了大批災民,城内城外都亂了套。一問才知,熇州已經城毀人亡。他們不是一般的災民流民,等熬過災年,回了籍,一切都好。他們無家可歸,長途跋涉逃到夏城,傷的傷,病的病,也沒力氣再去别的地方。

“夏城是省會不假,也隻是東嶺的省會。在東嶺姑且算個富饒地,但比起京都、遼洋,說是窮鄉僻壤都不為過。年年厚着臉皮求上求下、東拆西借,才能勉強顧着一城一省之生計。

“數日之間,突然多出來幾百号無家可歸的老弱病殘,要一日日地養着。可這是在東嶺,哪裡來那樣的銀錢糧草,去喂飽這多出來的幾百張嘴?

“但千難萬難,王爺到底主理東嶺,即使捉襟見肘,也不能眼看着治下災民全都餓死。

“隻是這幾百号人,再于心不忍,也萬不能倉促放進城。否則一旦鬧起事,或者帶了病,城内百姓何辜?不得已才出了下策,忍痛含淚将他們拒之門外,安置在護城河對岸。

“誰也不知這一養要養多久,隻能精打細算過日子。拒之門外已經做了回‘惡人’,便也不懼再繼續做着。糧不夠,就隔日施粥赈濟,不能日日飽腹,可總不至于餓死。

“隻要留條性命,等六月收成,新糧入庫核算後按餘量分派。或是朝廷赈災糧款千裡迢迢送來。一切便都寬綽起來。至多到七月、八月,他們有吃有喝,找些做工的生計,慢慢地在夏城或周邊村鎮安頓下來,這次的災方才算是渡了。

“妾身愚笨,以為這樣的安排已經很好。”

說完這些,季真已經泣不成聲,卻仍執着着起身,顫抖着向趙結叩首:“對朝廷赈災糧款,夏城士民望眼欲穿。殿下不懼艱險,晝夜兼程、跋山涉水,提早帶來消息,王府上下、夏城内外,千恩萬謝亦不為過。妾身代東嶺百姓先行謝恩。”

洋洋灑灑千餘言,聲淚俱下。

季真直身,擡袖輕沾淚痕:“妾身深知拒災民于城外,短其口糧,罪孽深重。殿下倘要問罪,妾身甘願代夏城上下官員受罰。但請寬限數日,待親眼見城外百姓領得赈災糧草,無論是貶是囚,妾身都無憾了。”

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趙結聞之動容,欲言又止。

奉行觑眼趙結,看到對方眼中的心酸神傷,隻稍加思索,快步越過婢女,端起茶盞俯身遞向季真。

萬千情緒,均被這一盞溫茶打斷。

趙結醒了神,緩緩撚過珠串,“先扶王妃起身。”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