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亮相的餘波,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漣漪擴散至林硯之和許星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鎂光燈的追逐并未因時間而減弱,反而因兩人坦蕩的姿态愈發熾烈。
許星野的行程表被塞得密不透風,天南海北的表演場次激增,音綜節目、頂級品牌的代言、跨界的邀約紛至沓來。他像一顆被徹底點燃的恒星,光芒萬丈,引力場裹挾着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喧嚣的聲浪。
舞台上的他依舊是那個掌控全場的搖滾巨星,隻是偶爾在間隙拿起手機時,眼底會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隻屬于一個人的柔軟。
林硯之的工作室,則迎來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爆滿”。
她的專業能力、冷靜理智的形象,尤其是與許星野關聯帶來的巨大關注度,讓“林硯之博士”這個名字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金字招牌。郵箱塞滿了合作意向書,電話幾乎被打爆。其中,來自各大頂流娛樂公司的邀約占據了半壁江山——他們揮舞着令人咋舌的酬勞,殷切地希望這位精通神經科學、微表情與多語種的心理天才,能為旗下備受壓力困擾的藝人提供“專屬心理輔導”或“形象優化顧問”服務。
“老闆!‘寰宇娛樂’又發郵件了,說是他們新晉頂流小生最近情緒不穩,急需您的專業幹預,報價翻倍了!”王佳佳抱着平闆沖進林硯之的辦公室,馬尾辮甩得飛快,蝴蝶耳飾的長流蘇晃來晃去,臉上混合着興奮和一絲擔憂,“還有‘星輝傳媒’,想請您給他們的女團做集體心理建設,防止内部矛盾影響發展……”
林硯之正對着電腦屏幕審閱一份企業EAP的服務方案優化建議,聞言頭也沒擡,指尖在觸控闆上流暢滑動。
“思雅,過濾關鍵詞:藝人專屬、形象顧問、通稿預熱、捆綁宣傳。”她的聲音平穩,帶着科學研究般的冷靜,“這些直接歸檔到‘娛樂營銷’文件夾,統一模闆回複:感謝關注,工作室目前專注于心理咨詢與企業EAP核心業務,暫不承接以娛樂曝光或藝人包裝為目的的個體咨詢項目。”
“可是……老闆,這報價真的很高啊!”王佳佳看着屏幕上那一串串零,肉痛地咂咂嘴。
林硯之終于從屏幕上移開目光,看向自己年輕的助理,鏡片後的眼神清澈而堅定。
“思雅,錢很重要,但工作室的立身之本不是錢,是專業性和邊界感。”她拿起桌上一份被退回的、花哨的娛樂公司合同草案,“你看這份,核心訴求是希望我利用‘許星野女友’的身份接近某位競品藝人,套取其可能的心理弱點,并承諾後續配合炒作。這違背了心理咨詢最基本的保密原則和職業倫理,也違背我做人的底線。”
她将那份草案利落地投入碎紙機,齒輪的嗡鳴聲像一種無聲的宣判。
“我的工作室,不是娛樂八卦的跳闆。我們提供的是嚴肅的心理服務,對象是真正有心理困擾、需要專業幫助的人,或者是有意願提升員工心理健康水平、構建積極組織氛圍的企業。娛樂公司的藝人當然也可能有真實的心理需求,但如果出發點是為了公關、控評、挖黑料或者蹭熱度,那抱歉,再高的價格,我這裡也沒有入場券。”
王佳佳看着老闆清瘦卻挺拔的背影,以及那毫不猶豫投入碎紙機的動作,臉上的興奮漸漸沉澱,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敬佩。“明白了,老闆!我這就去處理,保證把那些‘糖衣炮彈’都擋回去!”她挺直腰闆,抱着平闆風風火火地往外跑。
“思雅,等一下。”林硯之叫住了王佳佳。
“還有什麼事,老闆?”
“目前工作室的工作越來越多,我需要考慮增加1-2位全職員工。你抽空拟一個招聘啟事,給我看。”
“好的,沒問題。”
辦公室恢複了安靜。林硯之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腳下繁忙的城市。她的工作室位于鬧中取靜的高層,窗明幾淨,與樓下車水馬龍的喧嚣和對面巨幅廣告牌上許星野張揚的海報形成微妙對比。
她想起不久前許星野在電話裡半是抱怨半是撒嬌地說:“硯硯,我現在連喝口水都有人分析微表情了,你說他們累不累?”她當時隻回了一句:“做好你自己,其他的,交給時間。”
她确實成了微表情解讀的“活教材”。公開場合下,她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化都會被媒體和粉絲用放大鏡解讀,試圖從中窺探她與許星野關系的蛛絲馬迹,或者評判她是否“配得上”頂流巨星。
對此,林硯之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别——她保持着學者固有的疏離與得體,笑容的弧度、眼神的落點、肢體語言的開放度都精準控制在“專業合作夥伴”兼“公開戀人”的微妙平衡點上。她精通此道,卻從不濫用,隻在必要時,用那洞悉一切的目光,無聲地瓦解掉某些不懷好意的試探。
真正讓她感興趣的邀約,來自幾家有遠見的科技公司和國際金融機構。他們看中的是她紮實的神經科學背景和多語種優勢,希望聘請她作為高級顧問,參與跨國團隊管理中的跨文化心理調适項目,或是利用神經反饋技術優化高端客戶服務體驗。這些項目專業性強、挑戰性大,且完全符合她工作室的業務定位和學術追求。林硯之投入了大量精力,仔細打磨方案,嚴謹的态度讓合作方贊不絕口。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天下午,林硯之正在用德語與柏林一家合作機構的負責人進行視頻會議,讨論腦電波生物反饋在減壓課程中的應用細節。王佳佳神色緊張地敲門進來,舉着手機,屏幕上顯示着一個正在瘋狂攀升的熱搜話題:#許星野音綜狀态低迷疑受情傷# #林博士冷處理戀情緻頂流消沉#
配圖是昨晚許星野在某城市後台被拍到的畫面,他靠在牆邊,閉着眼,眉宇間帶着明顯的疲憊,頭發有些淩亂地垂落額前。營銷号言之鑿鑿,将這份疲憊歸咎于林硯之忙于工作、“過于理性”、“缺乏情感溫度”的冷落。
視頻會議那頭的德國負責人也看到了王佳佳焦急的臉色,體貼地表示可以稍後繼續。林硯之冷靜地用德語緻歉并約定了下次時間,才結束通話。
“老闆,這明顯是有人帶節奏!徐姐那邊電話都打爆了,說許先生昨晚隻是排練新歌到太晚,加上有點感冒!”王佳佳急得快哭了,“他們怎麼能這樣瞎寫!這會影響您聲譽的!”
林硯之點開熱搜,快速浏覽着那些充滿臆測和煽動性的文字,以及下面粉絲兩極分化的争吵。她的表情沒什麼變化,隻是鏡片後的眸光沉靜如淵,指尖在桌面上輕輕敲擊,那是她高速思考時的習慣動作。
她沒有立刻聯系許星野,也沒有讓工作室發聲明。隻是拿起手機,登錄了自己那個認證為“心理學博士林硯之”但極少發布私人動态的社交媒體賬号。
幾分鐘後,一條簡潔的新動态出現在她的主頁:
「狀态管理是專業藝人的必修課,亦是普通人的生存技能。疲憊源于多重負荷(工作強度、身體微恙、環境壓力等),歸因于單一情感變量是典型的認知偏差。專注當下,科學調節,比無謂的歸因更有建設性。另,@許星野新編曲的腦波共鳴段設計精妙,期待完整版。」
配圖:一張純文字圖片,上面是幾行清晰的心理學專業術語定義,核心是“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和“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沒有煽情,沒有辯解,沒有秀恩愛。隻有冷靜到近乎鋒利的專業剖析,以及對許星野音樂專業性的肯定——提及了隻有他們兩人和核心團隊才知道的“腦波共鳴”設計細節,無形中粉碎了“冷落”的謠言。
這條動态像一盆冰水,瞬間澆熄了大部分無腦的猜測之火。評論區迅速被“林博士好飒!”、“專業打臉最為緻命”、“學到了,原來這叫錯誤歸因”、“所以星野是累病了還在堅持創作!心疼但更佩服!”等理智聲音占據。
很快,許星野的官方賬号轉發了這條動态,并配文:
「感謝林博士的專業科普。藝人也是人,會累會病,但不會倒下。新歌籌備中,腦波共鳴,敬請期待。老闆說:某些人,少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