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解釋,沒有辯駁,沒有一絲情緒化的字眼,隻有最清晰的邊界劃定和最強勢的“勿擾”宣告。
“這隻是一個開始。”林硯之放下平闆,看向許星野,眼神深邃,“她越是想用輿論和‘正确’來施壓,我就越要讓她看清楚,她手中的尺,量不到我的世界。她珍視的‘聚光燈’,我早已不屑一顧。而她認為的‘深淵’,也許正是我想要的自由之地。”
她的目光落在許星野身上,那份冰冷中透出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愫:
“至于我們……許星野,我選擇你,不是因為沖動,更不是因為要對抗誰。這隻是我林硯之基于自我意志做出的選擇。任何外界的雜音,都不該成為衡量我們關系的标尺。你明白嗎?”
許星野看着她,看着她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堅定和剛剛劃出的清晰界限。他站起身,走到她面前,沒有去握她的手,而是深深地看着她的眼睛:
“我一直都明白。你的戰場,我陪你打。你的界限,我替你守。”
林硯之迎着他的目光,冰封的眼底,終于有了一絲極淡、卻真實存在的暖意。母親投下的炸彈,非但沒有讓她退縮或動搖,反而像一塊試金石,淬煉出她更堅定的自我和更清晰的方向。
那篇充滿“理性正确”的訪談,最終成了她徹底斬斷母親精神枷鎖、宣告獨立主權的導火索。
而她和許星野的關系,在這無形的硝煙中,似乎也被賦予了更沉甸甸的分量和更深層次的聯結。
林硯之的聲明如同一塊投入輿論漩渦的磐石,激起了更強烈的反響。支持者盛贊其獨立與果敢,批評者則認為她過于冷漠、不近人情,甚至是對母親的不敬。
林母那邊則是一片沉寂,但這沉默本身,就帶着一種山雨欲來的壓迫感。
關于“門第”、“風險”、“消耗”的讨論并未停止,反而在“勿擾”的冷硬态度下,發酵出更多猜測。
然而,林硯之仿佛屏蔽了所有噪音。她将全副精力投入《心語直播間》最後的沖刺籌備。她的工作室成了風暴眼中唯一平靜的孤島,高效而忙碌。
許星野則用實際行動踐行着“陪你打”、“替你守”。他推掉了不必要的曝光通告,專注于排練和新專輯準備工作。
對于網絡上的紛擾,他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但每次出現在林硯之身邊——無論是接送她上下班,還是一同出現在工作室或他公司——都帶着一種無聲卻堅定的守護姿态。他不再刻意制造親密接觸,但眼神中的專注與關切,比任何言語都更具力量。
他甚至在一次排練間隙,對着鏡頭戴上了林硯之曾提及他适合的、更顯沉穩的銀框平光鏡,被粉絲解讀為某種隐晦的回應和對林硯之審美的認同。
王佳佳作為前線吃瓜小能手兼老闆的頭号助理,敏銳地捕捉到了兩人之間氣場的變化。老闆依然冷靜專業,但那種因母親訪談而升起的冰冷疏離感,在許星野無聲的陪伴下,似乎正在緩慢消融。
而許老師……啧,看老闆的眼神,簡直像在守護一件稀世珍寶,小心翼翼卻又充滿不容置疑的占有欲。她默默收起了那些“磕到了”的尖叫,轉為更務實地幫老闆擋掉一些不必要的騷擾電話和采訪請求。
《心語直播間》節目組總監王亦可的電話,在林硯之聲明發布三天後打了進來。她的語氣帶着精明與一絲試探:“林博士,聲明看到了,非常有力!現在熱度空前啊!我們節目開播在即,簡直是天賜良機……那是否可以邀請許先生作為首期特别嘉賓?”
林硯之正在審閱情緒共振點的技術實現方案,聞言目光從屏幕移開,語氣平靜無波:“王總監,我記得我們讨論過,節目核心是心理學專業内容,明星嘉賓隻是輔助。”
“是是是!”王亦可連忙道,“專業核心絕不動搖!但您想啊,許先生本身就有極高話題度,加上您二位最近的……嗯……關注度,這簡直是讓《心語》一炮而紅的完美契機!而且,許先生演唱會的‘破繭’主題與我們的‘情緒共振’理念高度契合!我們計劃這樣安排:許先生不參與深度心理讨論,隻作為‘破繭’案例現身說法,分享他在高壓行業下保持心理健康的個人體驗,在巡演中嘗試情緒共振技術的感受,以及病中休養和元宵晚會複出的心路曆程。最後,再由您從專業角度進行升華解讀。這絕對是雙赢!既提升了節目影響力,又能巧妙地将公衆對你們私生活的關注,引導到對心理健康、個人成長這些積極正面的議題上來!”
王亦可的話術精準地戳中了關鍵點——将私域的關注轉化為對公共議題和專業内容的關注。這正是林硯之聲明中所強調的切割與引導。
林硯之沉默了幾秒。窗外,城市華燈初上。她想起許星野鎖骨上的文身,想起他俯身時像折翼天使的姿态,想起他在昏迷中的聲聲呼喚,也想起母親字裡行間對“娛樂圈喧嚣”的鄙夷和對“門第懸殊”的憂慮。
“可以。”林硯之的聲音清晰傳來,“但必須嚴格按照我們商定的框架進行。許先生的分享内容需提前溝通,确保在專業性和個人隐私邊界之内。節目重點,必須落在心理學應用與觀衆共鳴上,而非绯聞八卦。”
“沒問題!絕對沒問題!林博士您放心!”王亦可的聲音充滿驚喜,“我們這就和許先生團隊溝通細節!”
挂斷電話,林硯之走到落地窗前。腳下的城市流光溢彩,也充滿未知。帶許星野上節目,這無疑是在母親劃出的“禁區”上又踏了一步,甚至是将自己置于更亮的“聚光燈”下。但這步棋,是她主動的選擇。
她要向母親,也向所有人證明:她林硯之的世界,規則由她自己書寫。她的專業能力,足以駕馭任何領域的挑戰,包括将“頂流”的影響力轉化為推動心理健康科普的杠杆。而她和許星野的關系,也将在專業協作的層面上,展現出超越世俗眼光的力量。
她拿起手機,給許星野發了條簡潔的信息:「《心語》首播,邀請你做特别嘉賓,分享‘破繭’的個人體驗和情緒共振技術的感受。我已初步同意,具體内容需你團隊與節目組敲定。願意嗎?」
幾乎是秒回:「遵命,我的博士。我的榮幸。」
後面跟着一個他很少用的、帶着點乖巧表情的符号。
林硯之看着屏幕,冰封的唇角,終于勾起一個極淡、卻真實無比的弧度。這并非妥協,而是她以自己方式宣告主權後,主動開辟的新戰場。
風雨欲來,但她已錨定方向。
接下來的日子,節奏快得像按下了加速鍵。
林硯之帶領團隊與《心語》節目組進行了數輪高強度會議,細化每一個環節,确保心理學專業内容的嚴謹性與呈現方式的吸引力。她設計的“三重情緒共振點”方案被不斷完善,尤其是與許星野巡演首場生物反饋數據的聯動部分,成為技術攻關的核心。
許星野那邊,則在徐姐的嚴陣以待下,與節目組敲定了分享内容。他避開了任何私人情感話題,專注于講述舞台背後的壓力、尋找靈感時的孤獨、以及嘗試林硯之提出的聲光與生物反饋技術時的新奇體驗。他形容那種集體情緒被捕捉、被可視化的感覺,如同“在萬人心海中,捕捉到同頻共振的星光”。這個充滿詩意的描述,讓王亦可拍案叫絕。
與此同時,節目組的宣發機器全力開動。“心理學頂流博士林硯之 ×樂壇頂流歌手許星野破繭聯動!”、“《心語直播間》首播揭秘:七萬人情緒共振如何賦能心理療愈?”、“許星野首談舞台背後的心理健康!”等話題迅速引爆網絡。林硯之那份冰冷的聲明和許星野工作室低調的确認,反而為這場合作增添了神秘感和話題深度。
母親依舊沉默。但林硯之從父親一個欲言又止的電話裡,感受到母親那邊壓抑的怒火和更深的憂慮。這無形的壓力,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終于,在無數目光的聚焦、期待、審視乃至質疑中,《心語直播間》首播之夜的帷幕,即将拉開。演播廳裡,高科技設備閃爍着待機的微光,巨大的情緒雲圖模拟屏靜候着數據的注入。
後台,林硯之最後一次檢查着講稿和流程,鉑金耳釘在她耳垂上折射出溫潤光澤。
隔壁的休息室,許星野閉目養神,指尖無意識地摩挲着鎖骨文身處。空氣中彌漫着大戰前的寂靜與蓄勢待發的張力。
母親投下的巨石,林硯之劃下的界限,許星野無聲的守護,以及各方力量的博弈與期待,都将在這方彙聚了尖端科技與複雜人心的直播間裡,迎來第一次公開的交鋒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