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矮的人,也想變得高大。”
我是在陰暗角落裡滋生的病蟲,曾幾何時,也渴望過哪怕一次,就算是細微的光束也好。
但是當自己所獲被他人輕易奪走,自己的理想被輕易踐踏,我才知曉,我是沒有光的人,是不配擁有的。
我讨厭表現型人格,厭惡,惡心,憎恨。心就好像壞死掉了的牛糞。
我喜歡自己就好。
嘻,他不配受他人喜歡。
他陽光,活潑。受所有人矚目。他最擅長附和,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他不擇手段獲得長者的喜愛,卻又在背後诋毀。他受他人幫助,卻又在背後惡言。
他不斷地在陽光下蹦跳,不斷不斷。而在我狹小的陰暗世界裡,名為嫉妒的毒藥隻會不斷攀升。
厭惡、惡心、憎恨……
我不喜歡聽強勢的心理老師的課,雖然她的确講得不錯,也值得被人喜歡。但我不喜歡她舉的那個例子。
“先不考慮這個例子的真實性和可實踐性。假如你是一個學校的管理層,你的學校獲得了一個可以保送清華大學的名額,條件是學習要很好,要很會打籃球,人品也要好。而學校的推薦人選有兩個。一位是高二的學生,長相出衆,學習拔尖,很會打籃球,是學校的籃球隊的主将,獲得過很多競賽獎項,重要的是人品也好。在學校裡有很多女生喜歡他,非常受歡迎。另一位是高三的學生,他雖然學習沒有拔尖,但一直很努力,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雖然不是校籃球隊的成員,但在空閑時間裡,一直在鍛煉自己的籃球技術。他的人品也很好。重要的是,家境貧寒,肯定很需要這樣一個名額。”
老師将這個問題抛向我們。
一個性格較感性的男生回答,他選擇将名額給那位家境貧寒的學生。因為那位高二的學生,自己本身的才能足以支持他上清華大學。另一個性格沖動的女生,選擇将名額給那位高二的學生。
她站起來回答以前,面對那名男生的回答向四周喊出的“憑什麼”“憑什麼”,隻讓我覺得刺耳。她闌述的理由,總結下來就是,家境貧寒并不是讓任何人同情他的理由,她不接受道德綁架。
她的觀點并沒有任何問題,當然那名男生也是。這隻是基于不同性格的人,所産生的不同選擇罷了。
她卻在回答問題的末尾,加上了一句“還有,他很帥。(高二的那名男生。)”
愈加刺耳了。假使外貌出衆的是那名高三的學生,她的回答又會如何?
站在一個完全中立者的角度看待此問題,就像那電車難題一樣,好像并沒有正确答案。我就像那名高三的學生,永遠不可能是人生舞台的主角,隻能是陰暗角落裡的陪襯。再如何努力,也抵不上生來便光芒四射的他。
我并沒有告訴那老師我心中的答案。如果是我,我會将名額給高二的學生。并不奇怪。家境貧寒,掙紮在淤泥裡的人,通常是倔強的。他和我,都絕不會接受他人的那可憐見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