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好友列表裡多了一個人和少了一個人好像對于裴雨來說沒什麼太大區别。
她起初是這樣認為的。
在這個人人都有幾百上千聯系人,真正聯系的卻寥寥無幾的時代,微信裡多一個人,并不會立刻翻起什麼浪花。
她甚至一度忘記了那天晚上淋着大雨奔跑的事,仿佛隻是下班後偶然路遇的一個插曲。她的生活有太多瑣碎要處理,工作郵件像潮水一樣一波接一波撲過來,她還沒來得及緩一口氣,就又被拖進下一場會議。
但宋行舟似乎沒那麼容易消失。
他們加了微信之後沒說什麼,連“你好”“謝謝”這種基本的禮貌也沒打,像是兩個人在地鐵口留下了最後一絲餘溫之後,就各自回到現實的軌道上。
結果第二天一早,裴雨坐在地鐵上盯着手機屏幕發呆時,屏幕突然跳出一條新消息。
【宋行舟:我今天帶傘了,專業大号,加固防風款。】
後面還配了一張照片,是他舉着一把黑色大傘在電廠門口拍的,手伸得很高,傘看起來确實很堅固。照片裡的他頭發還沒幹透,額角貼着兩縷微卷的碎發,笑得有點得意,好像在炫耀什麼了不起的成就。
裴雨盯着照片看了兩秒,忍不住噗嗤笑出聲。
她回了一句:【了不起,請問哪裡購買,市面常見款都不防我體質的暴風雨吸引力。】
宋行舟秒回:【淘寶關鍵詞“末日降臨”系列。】
她笑得更厲害了,手機差點掉地上。
就這樣,從“末日降臨傘”這個神展開開始,兩人開始了斷斷續續的聊天。
不是那種高頻率、鋪天蓋地的熱絡,而是一天一兩句,有時候甚至隔兩三天才說一句話。大多時候都是他先開頭,發來一張圖或者一個段子,又或者某次下班路上路燈下的水窪倒影。
【宋行舟:你看這個水坑是不是有點像便利店門口那天我們踩的那個?】
【宋行舟:今天早上風太大,騎車差點連人帶車飛走,我懷疑我體重不夠。】
【宋行舟:今天看到你們公司樓下新開了一家咖啡店,招牌很土但是味道還行,算是給你們白領一族增加點快樂了。】
他不說天氣,不說“你吃飯了嗎”,也不問“你在幹嘛”。他像是習慣于以自己為起點叙述世界的碎片,不經意間扔過來,再等她願不願意接球。
裴雨一開始隻覺得他話多。
但話多得不讓人煩,反而帶着點隐約的幽默感。
她甚至發現,他有種很微妙的克制——他從不主動問她的私人事情,比如她的工作、家人,甚至連“你最近在幹嘛”都從沒出現過。他隻是在分享自己,等待她也分享一丁點回去。
而她,居然也慢慢習慣了每天早上醒來看一眼手機有沒有他的消息;下班地鐵上翻翻微信看看他有沒有發新圖;周末午睡前點開他的朋友圈——他很少發,但每次發都帶圖,有趣,幹淨,像是用心收集來送人的禮物。
有一次她忍不住問:【你拍照很有一套啊,學過嗎?】
他回:【被前女友逼的,後來發現還挺上頭。】
她打字的手頓了一下。
前女友——這詞放在大多數聊天裡都是個警報詞,代表了情史、問題、過去和複雜。但宋行舟說得輕描淡寫,像是在介紹自己喜歡喝什麼口味的咖啡,沒有任何多餘情緒,也沒有把這個話題往深裡帶的意思。
她忽然想起那天便利店外他撐着破傘站在雨裡笑着對她說話的樣子。
那天她沒有回他。
但第二天,她在早高峰人擠人地擠上地鐵後,拍了一張車廂裡擠成沙丁魚的照片發給他。
【裴雨:今天的空氣裡多了點腳臭味,我想我是聞到了996的味道。】
他回:【你太有天賦了,我要截圖這句存起來。】
她笑了一下,收起手機,忽然就覺得這個早晨也沒那麼糟。
生活還是照舊。
她還是被催稿、被客戶罵、被上司點名開夜會,也還是在某些夜晚下班時覺得前方漆黑一片,看不到盡頭。
但有那麼一小點不同。
她開始會在中午點外賣的時候多點一份小蛋糕,然後拍照給他看,讓他猜是什麼味道;她會在街邊看到某個烏龍名字的奶茶店拍照給他發過去;甚至有一次去看房回來在電梯裡自拍了一張臉皺成一團的樣子,發給他:
【今天看了三套房,一套比一套離譜。我要躺平。】
他沒直接勸她堅持,也沒安慰她。
隻回了一句:【你躺平我來扛,地上涼我送你小毯子。】
她那天在電梯裡笑得前仰後合,路過的鄰居都詫異地看她一眼。
她低頭摸了摸臉,還是紅的。
明明隻是個微信好友。
可是,他好像真的不太一樣。
她曾經以為,自己的人生就該是這樣沉穩、理智、計劃好每一步。她要負擔房租、要升職、要穩住當下的一切。
但現在,她好像也願意留一點點空間給意外。
比如——某個雨夜沖進她生活的宋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