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33年的北平。
說起來,老闆其實并不喜歡“北平”這個名字。
什麼取“北方安定和平”之意,那都是些美好的願景罷了。這座城市被叫做“北平”,前前後後隻有七十四年。在民國的那段記憶裡,它意味着戰亂,意味着動蕩與不安,更意味着數不清生與死。
在北平城中,有一家不起眼的古董店。
當古董南遷的隊伍從它門前經過時,那扇雕花的木門突然打開,一個身着漆黑赤龍中山裝的男人走出來。
“你想知道石鼓的保存方法?”
“是的,先生。”
“那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什麼?”
“我這裡還有幾樣古董,請你也一并護送至安全的地方吧。”
“……”青年半信半疑,卻還是抱着一線希望答應了他的請求。
天井旁,幾個封好的闆條箱整整齊齊堆放在廊子邊。老闆和青年趁着夜色濃重,把它們一一裝上了車。
“等貨物運到,我該怎麼與您聯絡呢?”
“不必聯絡。”老闆從胸前的口袋裡掏出一張寫有地址的字條遞給青年,“你到這裡,自會有人接應。”
青年點了點頭,将紙條收進衣袋離開了。
送走青年後,老闆披上烏金色的鬥篷,也隐入夜色中。他要趁暗,将餘下的古董送去那些不為人知的地方。
那段日子,世道并不太平,啞舍裡,也不“太平”。
國内反對“古董南遷”的聲音從未停息。三天兩頭便有學生到此“做客”,勸說老闆留下古董,希望他對戰争有信心,要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擊退那幫侵略國土的“鬣狗”。
确實,戰争會勝利,可古董呢?
日本人虎視眈眈,奸笑着在報刊上寫道:“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誠為當然之事。然現處政局混沌狀态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緻力,以盡保管責任,蓋亦數之自然也。”
由日本人代為保管?老闆嗤笑一聲,搖着頭感歎,實在是可笑至極。
這些古董,是我們中華大地孕育的瑰寶——這裡才是它們的家。而那些日本人,隻是一群無惡不作的侵略者,我們怎麼可能放任古董落入他們手中,流離失所呢?
況且,留在戰火裡的,勢必要遭受破壞,圓明園的例子,已經很好的說明了那幫強盜的野蠻行徑。
古董是無罪的,為什麼要眼睜睜看着它們在非人的屠戮中湮滅呢?
因此,當學生們滔滔不絕為老闆做着思想工作時,他隻是微笑着點頭,晚上卻又趁着夜色将古董或交入南遷的隊伍,或埋藏在深林、泥澤……
他能夠理解學生。
青年人嘛,向來都是一個時代最血氣方剛的存在。他們敢想敢做,沒什麼顧慮,懷揣着一顆天底下最赤誠的心。
曆朝曆代皆是如此——
甚至于,他也曾是那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