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雜切段焯水去腥,又加了蘿蔔蔥姜炖煮,一口湯一口肉,端的是湯鮮味美。燒豬頭就要吃那烤得焦香酥脆的皮,和骨頭縫裡的嫩肉,吃得陶枝滿嘴的油香。
隻是她剛扒了一口碗裡的豬雜,除了張家大嫂托她給張衛做媒,還有張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個問她家有無兄弟姊妹,一個問她家裡幾畝旱地幾畝水田……
陶枝為了多吃幾口肉,隻得快快的作答,又将做媒的事胡亂搪塞過去。
農忙時節總有幹不完的力氣活兒,正需要一頓油葷重的飯菜補補身子。席間衆人吃酒談天,熱湯熱菜吃得出了一身的汗,一頓殺豬菜也是吃得餍足。
肉吃完,湯喝幹,一頓早飯吃成了晌午飯,大家夥抹了嘴上的油也就一一告辭了。徐澤他們幾個是不用種地的無賴漢,喝到了最後才下桌。
陶枝見他站起身,還記得找張衛要了個竹簍子裝東西,暗歎這徐二酒量還行,竟也沒吃醉。她又起身幫着他把分好的野豬肉和一對獠牙裝進背簍裡。
張衛路都走不穩了,還要摟着他的胳膊留他,徐澤隻好應下,說下次再來他家喝酒,這才放兩人離開。
兩人肩并肩走在小東村的村道上,徐澤伸了個懶腰,看天色還早,扭頭說:“不如我們去鎮上把肉賣了吧?夏天裡肉存不住,非要用鹽腌了才好,鹽放少了又容易臭掉,放多了又鹹的發齁,真是麻煩。”
陶枝聽他說将肉賣錢,也欣然同意,點着頭說:“這有什麼不行的。攏共就我們兩個人,能吃多少?換成銀子還是實在些。隻是烏大哥給我的那刀肉,我想留着煉些葷油,家裡的豆油沒多少了。”
“你的東西你自己随意處置。”徐澤從路邊薅了一把狗尾草,擇了合意的一根,放在嘴邊叼着。
陶枝和他出了小東村,走到官道上,路兩邊都是旱田。芒種後種下的粟子已經出苗了,綠油油的一片,有三兩個農人蹲在田裡間苗、補苗,也有不少人彎着腰在拔草。
陶枝不由得想起阿爹,今日天氣這麼好,陶老爹這時也應當在田裡忙活。
莊稼種下去,看風看水看老天,雨水多了怕澇,少了怕旱,還有蟲害霜凍。陶枝隻感慨,種地也是艱難,一年到頭精心伺弄,看天吃飯,種出來的糧食一家人也隻能勉強果腹。
她心中暗想,若想要多多掙錢,還是要多想些别的出路。譬如打獵,雖然野獸危險,還需要幾分運氣,也不失為一條好路子。隻是打獵的本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學會的,一切還是要腳踏實地,慢慢來。
她正盤算着掙錢的事,一擡頭就看了盧山鎮的木制牌坊。
到了盧山鎮,徐澤先帶她去雜貨店買了一杆秤,兩人又一路往鎮子西邊的菜市去了。
所謂菜市也不過是一條擺了不少攤子的巷子,正經的鋪面僅有三四家糧鋪,肉鋪。
因為是下半晌,巷子裡幾乎什麼人。徐澤把秤拿出來,又将包袱皮拆開鋪在地上,這才把宰殺好的野豬肉一刀刀拿出來,分門别類的擺了上去。
邊上賣甜瓜的大嬸看他倆眼生,看了他們攤子上擺的東西,探着身子問:“喲,後生,你賣的不像是尋常的大肉啊?”
徐澤盤腿坐下,解釋道:“昨兒打的野豬,今兒早上才宰好的。”又偏過頭去,“嬸子你買上幾斤?”
那個大嬸連忙擺了擺手,“我一個賣瓜的,哪裡吃得起,莫說幾斤了,就是尋常人家最多也隻割幾兩讨個油葷。”
陶枝一聽有些心焦,她平常隻知道肉價高,想吃肉也買不起。如今得了這許多肉,才知賣出去竟也不容易。
她從來沒做過買賣,一心想着不會就學,不懂就問,試着和那個大嬸攀談了起來,“嬸子你家甜瓜種的竟這樣水靈,一看着就知道特甜。不知您是哪兒的人,竟有這樣的手藝?”
那王嬸子也是坐了一天了,好不容易有人聊天,也就搭上了話茬子,“我是伏牛村的,這瓜就是我菜園子裡點的幾窩瓜種,也沒怎麼管,倒結了這老些,可巧味道是真真不錯。我尋思自家人也吃不完,提到鎮上來興許還能賣幾個錢。”
“正是呢,鎮上的人總歸吃什麼都要花銅子買。夏天吃瓜正解渴,也是應季的,應當不愁賣,就是我看這菜市也沒幾個人……”
王嬸子怕日頭把瓜曬蔫了,扯出一塊葛布蓋到籃子上,才說:“哪有不愁賣的,瓜果又不管飽,就是甜甜嘴的玩意兒。隻是這時辰是沒什麼人,再等一會兒也該做晚飯了,買肉買菜的人多起來,也能搭着賣幾個出去。”
陶枝聽她說完心裡也有了底,笑着又誇幾句她的瓜好。
徐澤盤腿坐在地上,聽陶枝不停地誇人家的瓜,心想莫不是她自己想吃吧?
于是從袖子裡摸出幾文錢,歪着身子問:“嬸子,這瓜怎麼賣?”
“三文一個,五文兩個。”那王嬸子一看來了生意,立刻笑着掀開蓋着的布,讓徐澤自己挑。
徐澤挑了兩個大的,遞給陶枝一個,“喏,拿着吃。”
那王嬸子心領神會,擠眉弄眼的笑着誇人,“妹子你是個有福氣的,你家男人倒也曉得疼人。”
陶枝面上一熱,朝她笑了笑,又接了瓜坐了下來。她用餘光悄悄瞟了徐澤一眼,他頂着一頭亂糟糟的頭發盤腿坐着,氣定神閑的啃着瓜。
陶枝見他沒有因為那嬸子的話有什麼反應,反而舒了一口氣,啃着瓜皮琢磨方才王嬸子賣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