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霧還未散盡,記憶工坊的玻璃幕牆已被陽光染成金色。範陽剛将修複完成的光緒地契歸檔入檀木匣,手機便震動起來。機械修複師王師傅發來消息:“小範,我在來的路上看到有家新開的古籍書店,等會兒帶幾本修複資料給你!”還沒等他回複,蘇晚抱着印着"易碎品"标識的紙箱匆匆走來,額前碎發被汗水粘在臉頰上。"文創樣品到了!工廠這次做舊工藝進步了,但質檢報告顯示,5%的書簽齒輪存在卡頓問題。"她翻開附帶的質檢報告,手指劃過數據欄,"技術部說可能是模具老化導緻精度下降。"
範陽戴上白手套,将書簽置于修複燈下。金屬表面的劃痕深淺交錯,可轉動齒輪時仍有滞澀感。"讓工廠把瑕疵品全部寄來,"他用放大鏡觀察齒輪咬合處,"我們手工調試。"這時門鈴響起,王師傅扛着工具箱推門而入,另一隻手拎着牛皮紙袋:"諾,《近代音像修複技法》和《文創産品工藝改良案例集》,我看你最近用得上!"他将書拍在工作台上,又掏出個油紙包,"順便買了你愛吃的桂花糕,墊墊肚子。"
蘇晚笑着接過糕點分給衆人:"王師傅每次來都像移動補給站。"她轉向範陽,"剛才文旅集團張總說,景區文創店想辦場老物件故事分享會,邀請修複師和顧客互動。"範陽拆開新書,書頁間飄落一張手繪書簽——是王師傅用鉛筆勾勒的老式打字機圖稿,邊角寫着"給愛琢磨的小範"。他心頭一暖,将書簽夾進《音像修複技法》:"告訴張總,把唱片修複案例加進展覽,讓老先生也來分享家族故事。"
話音未落,一位穿着藏青色中山裝的老者推門而入,手中捧着藍布包袱。"範先生,這是我父親留下的民國唱片..."老人展開包袱,露出布滿裂痕與黴斑的黑膠唱片,聲音發顫,"跑了好多地方都修不了..."範陽扶老人在休息區坐下,王師傅立刻倒來熱茶。"您放心,"範陽将唱片放在防靜電台,"采用真空清潔和裂痕填充技術,還能做數字化轉錄。"他翻開修複手冊,指着案例圖解釋,王師傅在旁補充:"我認識做音頻修複的朋友,到時候讓他幫忙優化音質!"
修複工作開始後,工坊裡滿是協作的聲響。範陽調配填充樹脂時,蘇晚對照配方記錄數據;王師傅用遊标卡尺測量打字機零件,阿強舉着攝像機捕捉細節。中途王師傅突然一拍腦袋:"壞了!我約了徒弟送零件,小蘇你幫我接下電話,讓他直接送到攝影棚——對了,"他轉向範陽,"我跟攝影棚老闆說了咱們直播的事,他答應給友情價!"